印象中故乡江南的春雨下得最是柔情,飘飘洒洒的雨不是凶狠地砸而是温情地下,轻轻跃在地上溅起一朵朵不大不响的水花,细细听来仿若在听一首极其悦耳悠扬的古风歌,绕梁三日余音不止。雨丝细得像戎毛,像花针,像画家削得尖尖的画笔为世间描摹出一副人间诗画,画上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东风枝桠。
这儿的桥虽不及苏州那边多而杂,却也不失清幽淡雅。春雨淅淅沥沥地下在已有些年代的桥上,敲打着合奏的声音同别处的显然不同,是一种轻微的,却又很鲜活的声音,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拨动了古琴的弦,气韵柔长。老远便看见行人撑着伞悠然自得地步过小桥,孩童淋着雨嬉笑着从桥的这头跑到那头,你追我赶,用脚更用心丈量脚下的每一寸故土。
“春天来了。”
“是的呀,这就是所谓的春雨啦。”
桥的另一侧,依水而建的老屋倒是愈来愈少甚至几近稀罕,如此人家大多以此为傲地向游客嘚瑟地炫耀。水缓缓地淌过屋前那条连着每家每户的溪流,雨也跑去嬉闹,同水互相推搡着观望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居住在如世外桃源般的人家。它们看见有人拿着钓鱼竿去几里外的地方垂钓,听见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鸟儿在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 ,闻见飘香十里的家常菜还在空气里氤氲酝酿,望见天际处是盛大的夕阳闪烁着斑驳陆离的阳光,那是朝暮对世间最深情也最长情的告白,叫嚣着要把这人间烟火一一看尽。
离河水的不远处便是悠悠青古道,绵延至天边遥远得似乎望不到尽头。春雨绵绵,古道衍衍。不过像老屋一样古道确是很少很少了,唯有星星点点的青苔和古色古香得几近看不甚清脉络的鹅卵石证明它们曾鲜活地存在过。无论下雨或是刮风,无论唐宋或是元清,古道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身份一笔一浮生地书写那些个辉煌的,腐朽的年代。它不会说话,但它没说出口的,几年后十年后数年后甚至百年后某些人会热泪盈眶地踏着小道,忽而望天说他记得,他懂得,他懂古道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东风把人间所有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殇都悉数镌刻在枝桠上,春雨也姗姗来迟地献给枝桠几星甘露。雨声叮咚,枝桠青葱。枝桠相互交错着伸向云端,这才惊觉今日的长空是手燃清布,浮云精雕细琢。忽而想起简嫃的一句话“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而我也愿成为这儿的一部分,朝暮云深不知处,出入苍茫云海间,心存诗意,永远明静。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镜里映现出披上杏花的重山叠峦,朝阳明亮,曦日温情。我站在小楼上静静地听着春雨,与余下的世间万物共奏一首春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