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江南的月色吞没桨声灯影,秋雨微凉划过面庞,落入清池一塘,激起涟漪两行。犹如泪水滴进忆海,惊动多年过往。我的家乡,便是这个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镇。
依山傍水,水榭楼台,是江南的代名词。家乡的小镇上总是铺着青石板砖,有柔媚的江南水乡女子曾踏过这,打着油纸伞,买胭脂水粉。小巷的路口,依稀可以瞧见老锁匠的锁铺门口,挂着他亲手打造的鎏金鱼龙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顺着青石板砖往下走,百步之遥,便是清丽的白沙溪。
白沙溪两岸栽着垂柳扬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落花缤纷,不疑是场视觉盛宴。在这儿总是能看到浣衣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小时候,我总是在清晨起床,带着木桶拎着杆,来到白沙溪钓鱼,一放线,静心学的大人模样垂钓,可总是钓不上什么鱼。现在想想,倒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那份“归来莫笑空空桶,洒满清樽月满楼”的悠闲吧。
白沙溪往下,便是唱皮影的地方。初秋,在水稻的飘香中,随着那幕后人的低沉嗓音——那独有风味,仿佛喝了烈酒的沉醉,让人不经意间,就听上了个把小时。暗花柔顺的灯光,打照在整个场内,独具风味的秦腔,在耳际缠绕;纷飞灵动的剪影,是再未见过的。
向左拐个弯儿,进入小巷,便可以看见老年人在打青团。如今修缮一新的古街,只见眼前青山悠悠,绿水淙淙,烟波浩渺,到处是九曲炉练的街巷,里弄到处是古朴沧桑的百年老屋。上街下街前后街,街街叠老屋;风声雨声溪水声,声声朔旧踪。白墙黑瓦飞檐,气势非凡,流连徘徊,静默欢喜。一个古朴石臼,一把沧桑木槌,将那新生的绿,一点点敲开,整条小巷都弥漫着艾草的香气颇有欧阳修诗中的风范“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美酒清樽供。”
我最喜欢的地方便是青竹园。入手的初始密钥是一张毫无规律的水墨画。青竹园是小镇上书画家聚集之地,常会摆出一张竹案,铺上宣纸,静等釉色晕染。园内的老竹撒上了星星点点的墨色,戏称墨竹,跟湘妃竹大体相似。竹在风中摇曳,是小时候捉迷藏的天堂。当然啦,有时候贪玩在独自上放一条近似竹叶青的橡皮蛇,用细线绑着,等爸妈来啦,忽然一拉……做这事之前当然要想想耳朵,否则被父母扯着耳朵的滋味儿可真不好受。哎呦,真疼!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园外是翠竹掩映,你或许会猜想室内是茶香袅袅,炉火正旺,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窗棂的玻璃上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的茶罐茶是滋滋发出声响,茶香时的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内顿时茶香弥漫。桌上总会放着一把菱角或青团,捧起一个青团细细的咀嚼,感受艾草的香气弥漫舌尖,这是一种家的味道。
小时候的故事,犹如一段无人应和的呢喃,是歌声嘹亮的节奏,亦是走出故乡的独白。串起悠悠云彩,串联成桥,引渡往昔。让尘封的心绪发酵成雨,入夜无声,润泽余年。
教师点评:本文有三大看点,这是寥寥数笔无法形容的:一是内容方面,立意深刻,紧扣主题。文章描写了家乡的自然之景、街头巷尾的繁华之景等等,其中掺杂了“我”曾经的一些回忆,场景生动、温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语言方面,婉转流利,词雅文练,文情并茂,文中多处引用诗词,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来莫笑空酒桶,洒满清樽月满楼”,这些诗句的引用使文章具有古典美,令人读来颇有韵味。作者的生花妙笔使得江南的温婉秀丽流淌于笔尖,江南人的惬意闲适跃然于纸上。三是结构方面,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行文,逻辑严密有章法。小作者在写新段落的时候有注意到要先写一句跟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过渡句首先会让文章的转折之处不会太生硬,还会使文章更有条理,层次更加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