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每个民族与每个地区在过传统节日时,都有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就比如说我的家乡——浏阳的一个小农村。
在我的家乡,最重大的节日就是春节了。从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年货。瓜子、花生都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当做过年间的小零食;有的家里还会备上更高级一点的蜜饯,坚果和水果等,不仅可以大饱自己的口福,还能在三十、初一的时候打发辞岁、拜年的小孩们。当然还要杀年猪,杀家禽。有的用来做成腌肉,有的成为饭桌上的鲜味。而最重要的,自然是当地特产——烟花了。家里有小孩的都会买上几大箱烟花,就算全是大人的家里,也会买上几个礼花,几条鞭子,为三十晚上的跨年做准备。
一眨眼,到了三十。这是人们最忙,最充实,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早上一起床,村里的孩子们便忙活起来了。他们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地串门,嘴里喊着辞岁,意为辞旧迎新。大人们便会给每个人一块钱或是一包零食作为答谢。若是到了亲戚家,则是十块、二十块的给。这样走上一天,每个人都能赚到两百元左右。
下午开始,大人们开始为晚上的年夜饭做准备。餐桌上一般都会准备十个菜,象征着十全十美。如果有亲戚一起来吃饭的话,就会热闹一些,晚上可能还会组两局牌桌;如果就是自家人,大人们一般都会看看春晚。
吃完年饭,从八点多开始,鞭炮声便陆陆续续地开始响起来了。首先,大家放的都是一些小烟花,最大一点的也只是“加特林”。但是到了十点左右,每家每户都开始放起了大礼花,声音响彻云霄。从房子里向外望去,景色十分壮观。即使是在山多的情况下,还是能够看见各种礼花弹在空中绽开,而那些被挡在山后的烟花虽然不能看见全貌,但也还是映红、映亮了半边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狂欢当中。到了十一点多,气氛就更热烈了。大家好像都在比谁家的烟花放得多,放得响。烟花声密密麻麻的,甚至听不出间隔。到了十二点时,每家人还要点一挂鞭炮。这挂鞭炮从屋外铺进屋内,点燃后,就像铺上了一层红地毯,象征着迎新。而这时还没结束,这一整场狂欢差不多要到两点才停止。
到了大年初一,人们又开始了拜年。这次可不仅是小孩去,大人们也会一起去拜年。有的是家里的男人带着孩子去,有的则是叫上几个兄弟一起去,还有的则是全家一起出动。新的一年喜气洋洋,对于来自家拜年的人,大家一般都会邀请他们到家里坐一坐,也就是磕磕瓜子,聊聊天。拜年的礼物也会好很多。有给水果的,有给饮料的,甚至还有给小花炮的。即使还是给钱的人家也会翻倍,给两块,亲戚家也是一样。所有人都沉浸在新年的欢乐当中。到了晚上,人们还要放烟花,表达对新年到来的喜悦与祝福。只不过没有三十规模那么庞大。
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又开始去相对远一点的亲戚家拜年、做客,把所有亲戚家里都去个遍。初八,店铺开张。开张的店铺都要放一挂鞭炮,以保一年的生意兴隆,顺利。从一清早开始,就有陆陆续续的响声了。
正月十五,又到了元宵节。由于地处农村,所以也没有什么漂亮的花灯。但是家里每个地方的灯都要彻夜点亮。之前没有放完的烟花基本也都会在今天放完,所以又是一夜无眠。而“元宵”又谐音“圆消”,春节的团圆从今天开始消散。大人们又开始上班,孩子们又开始上学。至此,春节这一隆重的节日正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