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一本《自然科学》的书,我就对远古时期的自然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刚放暑假,我就来到了河南省自然博物馆,穿越到远古时期,感受一下远古时期自然界的神奇与奥妙,看看动植物们都是怎样生活的。
自然博物馆的入馆处有两头体型巨大、脖子细长的马门溪龙,它们硕大的身躯占满了半个院子,脖子又细又长,整个身躯有四层楼那么高,它们的嘴巴张得很大,似乎想要吃掉一整棵白杨树,又像是要回到远古的世界,回到它们的乐园。
进到博物馆的里面,首先惊到我的是矗立在大厅里的几副恐龙化石。说到恐龙,想必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吧,我们头脑中往往会联想到体型庞大且凶猛的肉食性恐龙。也可能浮现出体型小巧、行动灵活的植食性恐龙。而眼前的化石一下把我带到了那个神秘的世界,这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镇馆之宝——一座长达约十二米的霸王龙骨架化石,这座化石历经几亿年,不仅保存完整,还能看出霸王龙生前的威武霸气和凶猛。
走进博物馆左侧展区,是一亿四千万年前的各种恐龙化石,有尾鱼龙、北漂龙、小盗龙等。这些恐龙化石大多体型较小,且都是植食性恐龙化石。右侧展区的恐龙化石是一亿七千万年前恐龙繁盛时期,有我们熟知的霸王龙、翼龙、三角龙、耀龙、三角龙和近鸟龙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个两面通透的小房子里存放着排列整齐的恐龙蛋,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略有遗憾,这些恐龙蛋没有孵化成恐龙宝宝。
拐进一个长廊里,长廊左右两侧的墙上让我有些目不暇接,大小不一的蜗牛化石,散发着闪闪亮光,每一年轮都清晰可见,不仔细看都以为是雨后蜗牛刚刚爬到了墙上。各种昆虫化石围绕着长廊左右,它们的结构大多都非常完整,有的连身上的绒毛都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薄薄的翅膀更是清晰可见,我只能感叹自然界的奇妙。
来到二楼,几幅大象的化石把我带进了远古的象群,是啊,我的家乡简称一个“豫”字,以前只知道和大象有关联。这里就是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这里不仅是远古人类的活动中心。更是远古时期象群的世界,它们在黄河流域留下许多印记,留下了许多故事,更是留下了许多传说,没想到这古老的传说是由一副副化石叙写的。
我沉默着走进侧面的展厅,这里五颜六色的矿物质把我拉了回来。我们生活中听到的见到的,书本上的,视频里的在这都能见到实物。“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植物展区的一块残荷化石最能诠释古人对荷叶的理解,就连荷叶上面小刺都看得清清楚楚,矿物展区的对面就是黄河流域的各种植物展览,在这里小麦、大豆、玉米、瓜果、蔬菜、各种花卉、树木全能看到。
我真想再仔细的把每一件物品都看一遍,它们的神奇彻底征服了我,有时间你也来感受河南省自然博物馆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