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老人来西餐厅吃饭,思来想去点了份牛排,服务员问他点几分熟的,老人一愣,说要十分熟。这时旁边也许就有人笑话他:“土包子,牛排吃十分熟!”我认为这是非常可悲的。
中国人为什么吃不惯那些三分熟、七分熟的牛排,而是喜欢全熟的牛肉呢?
外国非常在意这食物怎样做才好吃。牛排就是这么个例子。从中世纪开始,那些王公贵族就在餐桌上放满了牛排。吃还不够,他们还“发奋”研究牛排的吃法。你想,人家可是王公贵族,研究出来的东西必然是“惊天动地”。到了最后,他们研究出来那种……不全熟的牛排!为什么不全熟?他们认为,这样的牛排保留了鲜味,保留了牛排最原始的味道。外国人就讲究浪漫,你这牛排最原始的味道要是变了,还浪漫吗?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18世纪,什么英国法国,他们开始大规模食用牛排。而这时牛排的做法也已经相当成熟了。
可中国人不一样。夏商西周时候,牛是装在鼎里面,祭祀用的。但春秋时期,由于战争连连,生产力成了诸侯重视的问题。中国是个农耕大国,要搞好生产力,就得发展农业——诶,古时候靠什么发展农业的?肯定得有牛啊!好的,牛是吧!各个诸侯明令禁止食用牛肉;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变法内容上甚至给你标好了:“盗马者死,盗牛者枷”!到了汉代,你要是敢吃牛肉,严重点你这小脑袋也就没了。而禁止吃牛的规矩就这样一直从春秋时期延续到了清朝结束,这算下来得有2500多年的历史,小牛都是“快活似神仙”。再到民国初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新思潮,工业也开始发达,于是牛肉开始端上人们的餐桌,由于刚开始,肯定是全熟的啊——当然,你没钱也吃不到。
综上所述,外国人的确是吃牛排吃得比中国人“花里胡哨”。不过,咱们这全熟的也不比他三分熟七分熟的差。不同的饮食只能代表两个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而不能代表什么高低贵贱。咱们可以比较两种食物的优缺点,但不能把其中一样比出什么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