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之义,为既苦又难,本属名词。可他却因大量文学作品以及传统文化的推崇,而变成了“形容词”,甚至引申为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似乎缺了这一味佳肴,终成不了满汉全席的完整和美味。“一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流传千年而不息。
但苦难并非等同于成功,他也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位痴迷与苦难往往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汉时的贾生,一代英才却因梁王坠马而自怨自艾,郁郁而终;门捷列夫刚刚发现元素周期表时,被人唾骂,在一年多的郁闷之下无所事事;再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就是苦难对人成长的负面效应吗?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内心脆弱的人因磨难放大了自身的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在现代社会,苦难被贼予更“高层”的到含义。人们在说明自己的成功前必须通过铺垫和感怀诸多一路走来所遭遇的苦难,才能确切的向人们传达出成功的来之不易和真实。
如今许多真人秀节目演成了苦难人生的竞选平台,人们对苦难的经历感同身受,对选手的一路风雨大家赞赏,却也疏忽了对艺术最基础的态度和评价标准。要知道我们别的不是苦难,苦难更不应该被拿来消费,受人崇拜!
就像周国平曾说,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要知道以苦难堆砌的成功往往短暂而脆弱,我们更需要有毅力但也有头脑的人才。具体纳粹首领希特勒,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高位,但他掌权后所形成的病态人格恰恰是苦难制造的扭曲灵魂。苦难并不是熔炉,并非经历了苦难就能成为伟大,而那些伟大的人在苦难中,以咀嚼苦难,不惮不惧的品质使自己沉稳坦然,才最终成就了伟大。正如克罗所言你遇上了苦难并非代表前方无尽黑暗,没遇上也不要无所遗憾,没有将苦难咀嚼才能换来人生的伟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人生之路或许苦难漫步,或许阳光灿烂,但无论如何,幸与不幸不由苦难决定。
教师点评:文章的议题颇为独特,作者就“苦难”展开探讨。在结合了广泛积累和深入思考后,作者由剖析释义为始,深入至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亦由渊源发展为角度,深入至其在古时今日之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从多个层面谈及了自己对“苦难”的理解与认识。不过作者还需仔细梳理自己的思路,认清自己真正想探讨和表达的观点。就目前的文章来看,跑题和主论点不明是最为主要和显著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出现对文章论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主论点的不明确让论述始终没能围绕明确统一的中心展开,文章的几段论述于是“各自为营”,自说自话,例如第一段阐释“苦难”之义,第二段又谈及“痴迷于苦难则会带来负面效应”,第三段的论据又指向“苦难”本身会给人们带来负面效应,而第四五段作者又指出“苦难在当下被人们利用”,第六段又围绕“只有咀嚼苦难才能换来人生的伟大”,所有的论述究竟表达什么观点、支撑什么观点实在让人无从知晓。以此我们引出要谈及的第二点,就题目来看,文章想要探讨的是“苦难并不能决定人生的幸与不幸”,但文章几段内容均没有涉及这一观点的论述,文不对题显而易见。第三,文章思路混乱,条理不清,缺少明确的论点和清晰的论述模式为文章规划出合理的框架与完整的布局。作者可就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对文章再做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