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鲁迅是在金黄的圆月下,
海边的沙地,
碧绿的西瓜和那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然而谁又会不晓,
那迟鲁而迅速的伟大理想者,
带着倔强的童年,
高亢的青春
以及那不息的奋斗,
迈向了文学的殿堂!
就连手术台的鲜血,
也流成了笔墨,染在每一个新青年心上。
先生也可曾惆怅?
笔断心尽后还是那“吃人”的字样。
你也曾碰壁,也曾《彷徨》,
对着东方《呐喊》,
一边还回忆着《故乡》的模样,
茴香豆的味儿,
都流到了炎黄子孙的心头上。
可怜的女佣阿三,
和那个送《山海经》的阿长。
那样一个浑噩的岁月,
你选择了记录历史的沧桑,人心的惶惶。
你还说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
谁又不晓,
您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用消瘦的身躯顶起了中国文化革命的高墙。
可那一天,
那脊梁离开了,
人们说:“走的很安详。”
你让人们忘记你。
谁都难以忘记的是您的生生不息。
因为您是野草啊,
春风拂过的地方,
一片生机盎然的模样。
您走时应该又做梦了吧?
那《好的故事》再也没有结束了。
现在来读先生的书,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有温度的,
这些文字竟如同鲜血那样滚烫。
说不完的温暖和伟大,
只融入最后了:
致先生。
声明:本文写于六年级,灵感来源于一篇鲁迅先生的回忆文。愿可在这盛世年华,致敬那些可爱的新青年。(绝对原创)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见地独到,情感饱满。诗中包含了作者丰沛的情感。作者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情感。这首诗文字优美,颇富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