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安
笛声染上远山的金黄
在这段幽咽的倾诉中
你,伫立河畔
眼底浮动一片夕阳的余晖
脸上,滑落的不是泪珠
是河面翻卷的粼粼波浪
向着黑森林的幽冷
你发出一盏萤火般的微光
神态动容且多情
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你手中
那一支细细的竹笛
吹奏,吹出九月的桂花
但笛管像一条青色小蛇
环绕你的脖颈
浸毒的舌绑住天真
便绑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悲欢被吹起
你,还期待着什么?
不语的你,目视前方
回想一个稚嫩的青年
少时苦辛的漂泊
最后,全都摁进排列的小孔
进出一节岁月的旋律
吟哦今夜的孤独和疲倦
笛声飘进了无人的深谷
这里,时间停止了运行
万物变幻,摇曳影子
它们向内心的太阳敬礼
你因此悄悄放下笛子
听山林的酩酊,玫瑰的呓语
但下一分钟,野花
便凋零了颜色和芬芳
只有哀伤的歌谣
被小溪轻轻地哼唱
只有树木掉完了叶子
等待大雪的来临
你的心境平和、恬淡
不再滋生怅惘
你静静地捧起一束月辉
像一颗行星,随地球旋转
擦拭掉一切的欲望
留下一阕释怀的曲子
教师点评:诗歌既具画面感,又具故事性。画面感源于作者对“吹笛者”的“安排”,即作者将人物置于情景之中后展开讲述,通过对吹笛者吹奏时的动作、过程与场景的描述,让我们在脑中产成联想,进而生成画面;故事性则源于作者对“吹笛者”情绪演变的“察觉”,即作者借对吹笛者演奏时、演奏后的神情举止的刻画,从侧面表现吹笛者的情感变化及心路历程,让我们于猜测和分析中生成对吹笛者经历与想法的揣测,进而产生思考——也就是说,诗中画面感与故事性的出现均得益于作者对“吹笛者”的关注和对作为读者的我们的关注,即通过对主题的充分表现,以及对我们的想象的调动,让诗歌有了此般出众的表现力。加之作者对意象的借用,对修辞的善用,对第二人称手法的选用,以及对吹笛者心境变化的呈现,整首诗既有奇幻、神秘之感,又带治愈、宽慰人心之力,着实令人惊叹。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