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封面已经磨出毛边的《唐诗宋词选》,此刻正安静地躺在我的书包里。封面上用钢笔写的"黄雅祺"三个字,是去年爷爷教我写的。每当我翻开它,那些平仄相间的诗句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成长路上的一扇扇门。
平仄声里的勇气
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滑到了班级倒数第十。拿着成绩单回家的路上,梧桐叶在秋风里簌簌作响,像是在嘲笑我的狼狈。推开家门,爷爷正在阳台侍弄他的兰花,看见我通红的眼睛,什么也没问,只是从书架上取下那本《唐诗宋词选》,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一页。
"李白写这句诗的时候,比你现在难多了。"爷爷的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敲击,"他被皇帝赶出长安,朋友们都以为他会消沉下去,可你看他怎么说?"我跟着念出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眼泪突然掉在书页上,晕开了墨迹。爷爷没有递纸巾,而是接着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声音里有种特别的力量,像穿透乌云的阳光。
从那天起,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爷爷一起读半小时诗。遇到难题想放弃时,就默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考试紧张时,就想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成绩冲进了班级前十。领成绩单那天,我在爷爷的兰花盆里插了张纸条,上面写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墨香中的和解
我和同桌林晓吵翻的那个星期,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色。我们因为一道阅读理解题的答案争执不休,最后她说:"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跟你这种书呆子没法沟通!"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
那天晚饭我吃得很少,爷爷看出了我的不对劲。晚自习回来,发现书桌上多了一杯温热的蜂蜜水,旁边压着一张纸条,上面是爷爷苍劲的笔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下面用红笔标注着《论语》的出处。我突然想起《唐诗宋词选》里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被爷爷用红笔圈了出来。
第二天,我在林晓的课桌里塞了张卡片,上面抄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早读课时,她偷偷递给我一个笔记本,翻开一看,是她画的Q版杜甫和李白击掌的漫画,旁边写着:"对不起,昨天我说话太冲了。"现在想起这件事,我才明白爷爷常说的"诗歌是心灵的桥梁"是什么意思。那些优美的诗句,总能帮我们说出不好意思开口的道歉与和解。
诗行里的传承
今年清明节,我们全家回乡下给太爷爷扫墓。太爷爷是个老秀才,听爸爸说,他年轻时能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在太爷爷的老屋,我发现了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里面装着几本线装诗集,扉页上有太爷爷的批注:"1953年冬,教孙儿背诗,稚声可念,甚慰。"
爷爷拿起一本泛黄的《李太白集》,眼眶有些湿润:"这是你太爷爷教我背诗用的书。"他翻到《静夜思》那一页,上面有稚嫩的铅笔字,是爷爷小时候的笔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爷爷轻声念着,我和弟弟也跟着念起来。三个不同年代的声音在老屋里回荡,窗外的春雨淅淅沥沥,像是在应和这穿越时空的诗句。
回家的路上,弟弟突然说:"姐姐,我也想学写诗。"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被妈妈逼着背诗的抗拒,再看看现在弟弟亮晶晶的眼睛,忍不住笑了。我从书包里拿出那本《唐诗宋词选》,翻到空白页,让弟弟把今天的感受写下来。他歪歪扭扭地写着:"雨打梨花白,风吹青草香。爷爷教我诗,太爷爷也唱。"虽然算不上严格的诗,却让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此刻,我坐在中考考场里,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我与__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写下"诗歌"两个字。抬头望向窗外,阳光正好照在操场上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上,想起爷爷说的:"好诗就像老树,根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枝叶却向着未来生长。"
从被强迫背诵到主动热爱,从读懂诗句到读懂人生,诗歌就这样悄悄改变着我。那些平仄、对仗、押韵,最终都变成了成长的密码,藏在我的血脉里,刻在我的生命中。就像爷爷书房里挂着的那幅对联:"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或许就是诗歌给予每个少年最珍贵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