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黄昏日落的方向,不仅感叹农村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而且感受到了它的朴素与纯真。
拉着母亲的手,我踏上回家的小路。这条路早已被日光染成了极光大道。一路上,我沉浸在糍粑的制作过程中。
糯米是糍粑主料。洗米时,用水洗直到米水不再呈现灰白色。然后放入温水中浸泡3至4个小时。煮的时候水不能太多。若太稀的话,无法做出糍粑的形状,吃起来也没有嚼劲。水也不能太少,否则快干了的糍粑蒸不熟,吃起来不香。蒸的时间也需要掌握好,否则会太过久或不足,都会影响到口感。
爹爹取出了糯米,放在石臼里,拿起木锤,左手握住木锤中心,右手握住木锤末端,再将木锤慢慢举起,用力往下砸。动作融洽自然,十分流畅。
妹妹也想亲手试着打糯米团。她跟着爹爹的步骤去拿锤子,但一次都没有打准确。木锤粘在黏稠的糯米团上,妹妹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拿下木锤。她想知道爹爹怎么那么容易就能拿起木锤打糯米团,而自己却做不到?
爹爹回答:“要两腿分开扎稳马步,稳住重心。”
妹妹移开右脚,通过掌握稳住重心和利用冲击力,她成功地砸了一下糯米团。接着,她和爹爹一起配合,轮流砸击糯米团。他们一共砸了久久的九十九下才算完成。
在娘亲的煎糍粑的香气中,妹妹看着我们的动作,弓起腰,很快便做了出来。而我和娘亲周旋在灶台边,简单的制作过程展现出乡村人们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
最终,娘亲端着香喷喷的糍粑向我们走来。在运用了心思和技巧的最后制作阶段,我们完成了这次美好而难忘的糍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