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的米线

初一 日记 932字
2022-02-19 17:59:10

我钟爱施甸的米线。

若你来到施甸,你可能会被林荫环绕的林场迷住,可能被滚滚热泉吸引,可能滞留在带着松香气味的菌子,各种各样,应接不暇。施甸多姿多彩,你可能还未细细观摩,就匆匆离开。但是,你却不应该放过那一碗吊人心肠的米线。这米线非同凡响。你可能吃腻了山珍海味,对美食提不起兴趣。当你路过米线铺时,你并不在意,但那米线却是稀豆粉米线,你好像没有听说过。你驻足回味,那一股热气腾腾的豆粉味沁人心脾,让你食欲大增,不经意间,你已进入粉铺中。

算不上是多奇特,但也够标新立异了。冬天寒风瑟瑟里,来上一碗稀豆粉米线,足够你暖了心窝。大人小孩,甚至两三岁的娃娃都会在粉铺里,迫不及待地来上这么一碗。稀豆粉米线色如金线,稠,嫩,鲜,香,很美味。米线是在石磨上,将浸泡了一夜的施甸香米碾成米浆,再经过过滤,几层筛制,米浆变得丝滑,浓稠,香气十足。烧一锅水,在水冒大气泡将要沸腾的时候,将米浆倒入特制的木模中,快速拍打木模,使米浆流入沸水中。霎那间,变成一根根纤细、软糯、丝滑的米线,米线烫制好后,捞出在筛子上放凉备用。

稀豆粉的制作则复杂而多样。有的人是用豌豆磨成浆后制作,而大多数人都是用豌豆粉提前泡水,几个小时后,将上面那层水倒出,不保留豌豆粉。将锅烧至七成热,把那层水倒入锅,用锅铲慢慢搅动,搅动的时候要看好火候,旺火不行,文火也不行,一般中火较宜。待搅动到有一点稠的时候,就得快速翻动,不然会糊锅。待豆粉变得稀稠,又不多水,金黄而有光泽,拍打上劲时,就可铲出倒入放入水壶里,盖好木塞。如果想吃锅巴稀豆粉的,可以留一点稀豆粉在锅中,煎得焦香酥脆,用锅铲用力铲出,这锅巴还需趁热吃,不然会变得软塌塌的,一点口感也没有。

全部准备好,就摆摊了。吃的时候稍微烫散米线,时间不要太长,要筋道有韧性。把稀豆粉打入米线里,再依次放入一点盐、花椒油、花生、芝麻碎、蒜末、香菜碎、酱油少许,用筷子搅拌均匀,配上一点锅巴,吃一口,软糯鲜香,米线Q弹爽滑有韧性,稀豆粉入口即化,咬的瞬间,一股豆粉的味道充斥在口腔里,配上各种佐料,辣味、鲜味、麻味、甜味如潮水般在唇齿间碰撞,吃一口回味绵长。

施甸的米线,几十年来,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碗,但里面的味道却让人想念,不忘那一段回味无穷的舌尖味道。

我钟爱施甸的米线。

教师点评:写美食的文章不少,但将美食写出吸引力却绝非易事,而小作者的成功离不开这几点要素:首先是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因为热爱,品尝的次数就多,对米线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也自然上升,才会为我们展现那么详细的制作工序、吃法。热爱让文章有了灵魂,而熟悉让文章有了“雏形”。其次是良好的表达能力。其实很多人在写作文之前,脑海中可能会产生很多想法,但这些想法并不能一一实现,因为这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又包括词语的准确性、语言组织的条理性、语句的生动性等,不得不说,小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得都很不错,文章也由此具备了真正的“形”。很棒!当然,本文也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部分语句需要进一步斟酌,要写得更严谨,避免基础性错误。比如第二段“当你路过米线铺时,你并不在意,但那米线却是稀豆粉米线,你好像没有听说过”,这一句话就有不通顺的地方,“但”是表转折,承接前面的“你并不重要”,“但”的后面应该表达出“但那米线是稀豆粉米线,从而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而事实上却接了“你好像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话,“但”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显得多余了,甚至“稀豆粉米线”放在这里都没有起到该有的效果。二是文章有一个部分的框架需要进行修改,即第三段开头“吃米线”的部分可以移到第五段,这样“吃米线”和“米线的制作方法”这两个部分的内容便有了更加清晰的讲解顺序。三是需要注意文中的错别字,虽是“小节”,但难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与可读性。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