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文明的神秘莫测到现代社会的繁荣兴旺。人类几万年进化与探索,成就了如今庞大的人类生命体。而这一群体因无数生命截然不同的演绎而被历史所铭记,创造出生生不息的奇迹。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富有意义与灵魂的生命,才能经得起时间的历练,得到延续与发展。这种境界的人生常之随遇而安。但“安”不是自我堕落与湮灭,而是完成超度与涅槃。
事业文章,随身消亡,唯有精神万古不灭。
追溯到中国古代史,司马迁的名字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辉。几十年来的仕途沧桑,胸怀壮志,却生不逢时。一朝被贬,苦度余生。忍辱负重的日子摧残着司马迁的体魄,社会的黑暗压榨着司马迁的意志。但这一切都不足以动摇他心中的那份对理想的执着。“高山欲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史记》便是司马迁一生的心之所向。一支笔,一盏灯,半生闯荡,游历四方,一生信念。司马迁一夜煎熬与沉思决定,是《史记》足以诞生不可错失的契机。
功名富贵,随世转移,唯气节千载如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北宋词人苏东坡的一生可是波澜壮阔。从凤翔“飞鸿雪泥”的判官再到惠州“一贬再贬”的孤鸿,最后到常州“劫后余生”的半仙。曾经“平生未尝做活计”的大士夫变成“脱冠还作扶犁叟”的耕种老农。但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生命温度几何,他内心似火,热忱永不磨灭;灵性如水,始终惊涛骇浪。
苏轼之“安”,是“大江东去”,“人间如梦”的伤感和悲愤;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坦然和豁达;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外”的空无和澄明。苏轼以笔作词,以性化情,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尝尽人生百味。
把时间定格到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价值观的成熟,我们的生活不必再同古人一般拘泥于刻板的思想枷锁,因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与选择。但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无法判断的未知是必然的。常言随遇而安便是顺其自然,安然自乐。但“乐”并非召之即来,呼之即去。需要我们对现实明确的认识和取舍,进一步做出正确的选择,将压力化作为动力,并非横冲直撞,一意孤行。一个能够拥有,善于应对危机,理智从容,豁达乐观的心态的人,方能安,行而乐。
我们讲述窘迫或辉煌的历史,却不忘挖掘内心;我们数学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故事,却不忘精心修为。烛照心灵,完善自己,随遇而安,这便是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