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初一 读后感 1076字
2023-12-23 13:15:02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句,它也说明了一个不可变的事实——一个政权不可能永远存在,而分裂的多个政权终将会合并。就像周朝末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战乱五百多年,最后被秦朝统一,而秦朝二世便灭国,分裂成项羽和刘邦两个政权,而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而汉朝末年,群雄并起,这更是揭晓了这个道理。

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被奸臣所迷惑,疏于朝政,大臣权力不断扩大,皇帝便成了傀儡,奸臣不断贪污犯法,朝政混乱,百姓叫苦连天,有多少人死于战乱,又有多少人为了吃饭而卖儿买女,整个国家一片混乱荒凉。这时,张角三兄弟站了出来,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于是,黄巾起义爆发了,各种官僚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终于团结一致,共同对付黄巾农民起义军,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了,但这也给了昏庸的东汉最后一击,为后来三分天下打下铺垫。这次农民起义体现的人民的不堪压迫,纷纷举起武器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次读《三国》,最令我记忆生刻的有一个人,武圣关羽。

书中有着这样一个故事:关羽在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华佗特来为他疗伤,而疗伤的方法便是以刀刮骨。出人意料的是,关羽不但不害怕,反而一边刮骨一边喝酒下棋,连华佗都称其为”神人“。合上书页,我被关羽的勇敢顽强与淡然自若所深深打动了。他和我们一样,都是血肉之躯,却以自身意志挺下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这不禁让我想起来那句:”忍人所不能忍,方得人所不能得。“我不禁向自己发问:若我是关羽,是否能一边刮骨一边谈笑风生?”答案不言而喻。记得几年前,妈妈带我去医院抽血化验。不过一个小小的针头便吓得我心惊肉跳,嚎啕大哭。最后还是妈妈强行把我的手按在检验台上抽了血才算完。现在想来,我不禁面红耳赤,羞愧万分。我多应该向关羽学习啊!若我能习得一半他的勇气,何愁未来人生之路上的坎坷崎岖?

翻开他,就犹如展开了一副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我深深陶醉其中。这里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兄弟之间的情谊。还有尔虞我诈的阴谋……使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的讲述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仔细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巧妙用心,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七擒孟获、借东风、火烧赤壁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并让我们齐沉醉其中,觉得妙趣横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三国英雄都早已随着滚滚浪花远去,但历史的长河淹没不了英雄的风采。这些英雄人物让人心驰神往,也引发我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教师点评:这篇读后感中有品析,既从宏观的角度品读了《三国演义》整本书,也从微观的角度品味了书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用词精准,语言流畅,气势恢宏;也有联系生活实际,从关羽的“勇”联想到“我”的“不勇”,使得文中的感悟与感想更为真实、真切,也更加深刻和有意义,做到了“读后有感”。但整体内容的编排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读”与“感”的比例要调整,“读”的部分可以适当精简,让“感”更丰富,不要“喧宾夺主”了;其次便是框架有些不合理,倒数第二段移到前面去可能会更好,目前的安排给人一种杂糅的感觉;最后,若是想让文章脱颖而出,作者应试着挖掘一些大多数人不能关注到的感受点,避免千篇一律。多多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