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寄往未来。

初一 读后感 1514字
2023-12-16 16:58:42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这个集子很短,却十分耐人寻味,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的记事”。他以隽永深沉的文字,真实的介入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在对往事的追忆和怀念中,也同样包含着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讽刺和思考。其中像《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藤野先生》以及《范爱农》等名篇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同的人读出的更是不同的味道。

鲁迅先生这本《朝花夕拾》并不仅仅是想象性的经验记事,更多的是写游记忆中的往事所引发的真切的生活感触。这些旧事重提透露出鲁迅年少轻狂时的童真,也见证了近代中国30年社会文化的变迁。他远非个人生命的写照,而更像是一幅具有特定时代氛围的回忆长卷。在这幅长卷里,鲁迅先生用他一贯的冷幽默风格气质,一边回忆着过去,一边又在批判和讽刺中寄望着未来。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一边兴趣盎然的分享他“温馨的回忆”,一边又借着他“理性的批判”来思考现实,找寻未来我们应当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鲁迅先生是大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词句,却总是能吸引读者,引起我们的共鸣。在《朝花夕拾》里我们看到,他的童年有很多趣事。有和隐鼠的玩耍,有讲故事看戏,有背一些一字不懂的《鉴略》。点点滴滴的去世,一个个的人物角色,构成了鲁迅回忆中的一个大的往事框架。在这个框架下,鲁迅有幸福,也有封建迷信给予的压抑与痛苦。所以,《朝花夕拾》中的语言依然带着鲁迅以往冷峻犀利风格的样子,但也同样不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其中很多人的事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们从中看到这位伟大的人物在对过去的未来中的社会所表现出的深切的关怀,以及对未来寄予的深深的希望。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反感批评了后世之“昏妄人”所改编的“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认为其没有遵从原本古书上的意思,反而“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并借以讽刺当时“绅士”“流言”肆虐的社会。除了在百草园中体现的那些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情感,鲁迅同样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希望。“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他在《无常》中描写无常鬼的爽直和人情味,在《狗·猫·鼠》中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并表现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在《范爱农》中表达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在《父亲的病》中表达出对父亲强烈的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了,坚强的鲁迅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发。他的这种感觉尽管是回忆性的,却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作者内心对未来社会的期盼和关心表现的一览无遗。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各方面的压迫和排挤,又经历战乱后写下的回忆。当时鲁迅住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阁楼上,在写“名人志士”做斗争的同时对着一轮明月,写着这些散文。作者在这样的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回忆自己的过去,表达对现实与未来的期待,也委实不易。《朝花夕拾》留下的只是一张张回忆的影子和一段历史的记忆。读着他感受着鲁迅在回忆时的开心与困惑,我们似乎渐渐走进了这位大作家的灵魂。字里行间散落的记忆碎屑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独特的人格精神气质,看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魂”!鲁迅就是鲁迅和救治中国人的身体相比,还是唤醒国人的思想更重要。从这书卷里透露出的执着和希望,不经意间感染了我们每一位读者。

带露折花,香色固然是要好的多。但朝花夕采,回过头去看往昔岁月,却也平添了一丝风韵。《朝花夕拾》虽然文笔不深,像聊天,却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也反映着鲁迅想要改变的愿望。尽管时隔多年,鲁迅在回忆中对未来所寄予的希望却始终不变。这也正是鲁迅文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