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也写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那么今天我要再一次论一论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馆》
老舍这位作家,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读过《骆驼祥子》——一个名叫祥子的车夫在黑暗的社会中不断挣扎却最终堕落的故事。再详细叙述“三起三落”的主人公祥子之余,老舍先生还描写了一系列小人物以及这些小人物的生活详情。从小说细腻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舍先生对北京市民生活的“情有独钟”。
老舍先生善于描写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常常通过市民平凡的日常场景和情节来反映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这在《骆驼祥子》中有所体现,而在他的戏剧作品《茶馆》中,更是将这一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1956年,已经凭借话剧《龙须沟》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积极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号召,创作了一部歌颂人民竞选的作品——《秦氏三兄弟》,这部作品第1幕,就发生在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曹禺、导演焦菊隐,在看完剧本后认为第1幕的情节十分精彩,建议老舍以第一幕为核心创造一部新的话剧,老舍接受了建议,于是《茶馆》便诞生了。
《茶馆》虽然只有三幕,但剧中的时间横跨了三个时代,近五十年。在这三个时代中,中国社会均经历了剧烈的变化。这五十年的变迁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政治,要通过几幕戏剧讲清这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老舍直言:“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达人,没法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是不懂得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让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应社会的变迁,不就是侧面的透露一些政治消息吗?”
就这样在老舍笔下,三教九流相聚于裕泰茶馆,演绎起了各自的故事,反映出那三个时代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小人物悲惨的遭遇和命运,概括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与一般的戏剧不同,茶馆并没有一个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且出场人物众多、时间跨度也很大。因此,老舍运用了特有的“人像展览式”方法,使其结构连贯、完整、严谨。首先,茶馆的主要人物由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如王利发,常四爷这使故事虽然松散,但不至于离题太远;其次,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如唐铁嘴、小唐铁嘴,这使故事前后有所联系;再次,人物虽都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们的故事与时代紧密相连,使得人物在各说各话、体现个人特点时,也能反映时代特征;最后,无关紧要的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留缀笔,基于这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秉于老舍精炼、生动的语言,《茶馆》毋庸置疑获得了成功。
《茶馆》作为话剧剧本,自1956年起已多次被搬上剧场舞台,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听众。
让我们打开这本书,跟着老舍走进裕泰茶馆,细品那苦涩的一碗茶,走进中国那风云变幻的五十年吧!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思路流畅,文字很有风格,立意独到。作者在文中谈及了阅读书之后的真切感受,很好地做到了有感而发。作者的感悟不仅真切,还颇为深刻。在谈及自己读过书后的感悟时,作者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做了探讨,文章更为真切,也更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