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书的故事

初一 读后感 927字
2023-07-07 15:42:25

古人曾经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在我看来,有时书读了一百遍也还不够。书中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的确确得细细品味。而在了解透彻后,还会有一种别样的欣喜。

我读过不少的书,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书便是《三国演义》。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一翻开便觉得五雷轰顶,一页页半文半白的话不时令我茫然。加上我读这本书不过是因为“考试可能考”这个脆弱的动机,便读得囫囵吞枣,到头来也只读得个大概。至于兴趣什么的,更是不可能有。这即是我潦草的“初读”。

又过了不久,我偶尔看到了一篇有关于《三国演义》的文章。这篇文章里,作者引用了三国里一些好玩的典故。我看了十分想笑,可是也感到有些迷惑,毕竟我并没有仔细读过。自此,我觉得《三国演义》也有些好玩的地方,也终于对读它有了些兴趣。这次读,我决定“痛改前非”,一页一页细细地读。酣畅淋漓地读了有两周余,我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三国迷”,沉浸在三国纠缠不清的激烈场景中。不过,当我读完后向家长“吹嘘”时,他们的问题可把我难住了:“给我们讲讲蒋干这个人呗。”蒋干?他是谁?他出现过么?父母见了我的囧样,拍拍我的头:“再读读吧!”我感到十分羞愧,还有些懊恼,读三国的热情也消散了很久。这就是我懂又不懂的“二读”。

后来,我上学时听见同学在议论三国里的人物。“徐庶不是好人,他竟然降魏!”咦,是这样吗?我怎么记得他是迫不得已啊。之后,我带着满肚子疑惑又一次翻开了《三国演义》的封皮。这次读,我决定做一些改变,不再一味地沿着情节死读,而是把一个人物的不同情节串在一起。我突然有了很多的发现,也又一次迷上了三国。我看清了徐庶投魏的始末,见证了他一言不发的忠诚;我看到了蒋干的计谋,窃笑他自以为得计却身在计中的愚蠢。读到最后,我发现,这些人物或忠或勇,或机智或愚蠢,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而这些人物的这些性格,正是我觉得《三国演义》里最吸引我的地方。看清每一个人物或善或伪的性格,是我“三读”后最大的收获。

上了初中后,我又读过几遍《三国演义》,每次读总能发现一些以前没看见的地方,看懂一些以前不太理解之处。当我硬着头皮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下每处晦涩难懂的地方,一点一点看懂人物行为背后的含义,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反反复复地读一本书,才能探寻到书籍最深处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