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觅桃源

初一 读后感 1408字
2023-06-11 16:54:34

踏着一路泥泞,我走出了这片名为现实的土地,沿着小溪行走深一脚,浅一脚,我寻觅着大人口中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故事经过一张又一张嘴被唾沫星子溅得亦真亦幻,我却固执地认为确实是有这样一个如桃花般烂漫明净的地方,只不过不在世中罢了。

沿着溪行走,一路伴着潺潺的流水声。眼中突然跃进一片桃红猝不及防果真是桃林。大片的桃林醉了溪水,芳草落英,乍一片春风桃李。

溪水之上浮着一叶小舟,我笃定这一定是渔人的小舟。我从心底里是瞧不起渔人的,他是一个世间的大人,误打误撞闯进这片净土,深陷于我一路走来的世俗的泥泞之中,身在桃源心在世,他的心里满是车乘马足,哪容得下这样纯粹这样明朗的酒盏花枝?想到这,我不免有些同情刘子骥,寄情山水怎酎桃源难觅。

我不禁彷徨:何处觅桃源?

桃花愈发开得烂漫,开得浓烈,仿佛唐明皇眼中的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就是唐明皇的桃花源,却总脱不开世俗的意味。这片桃花源的绽放就如同春风桃李,花开之日过后终将成为秋雨梧桐,叶落人散。

风乍起,扰了一树纷扬。若能有这样一片桃林真好啊!我忍不住感叹。可这样的净土或许只存在于世外,就如竹林七贤栖居的那片竹林,容得下世间难容的建安风骨与酒盏清风,又如靖节先生的隐居之地,此中有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山与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在南山之下种菊修篱,山气日夕的氤氳里只有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我突然美慕起吴均先生的那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山水,使世间之人望峰息戾天之心,窥谷忘经纶。有这样一片片与世隔绝、远离世俗的桃花源可真好啊,或许桃花源就是一个可暂且躲世间纷扰的净土,我想。

在这样一片桃林里行走,能否觅得桃花源对我来说已并不重要。溪水潺潺地流淌,环境愈显清幽,竟透着几分王维笔下的禅意了。王维是有一片桃花源的,在他独坐幽篁里弹琴长啸之时,明月将他心中的深林照得透亮,开出一朵又一朵无人知晓的桃花,诗人内心淡泊安定的禅意便是属于他的桃花源。

林尽水源,溪尽处的山越来越近,我越来越相信确乎是有这样片桃花源存在的。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而世间大人们往往没有这样的闲心与信念,人活着总要有一个寄托,就如叶嘉莹先生劳瘁半生风雨路,唯以诗词任平生。年幼丧母时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在海外漂泊半生,她以英文讲学,融中西文化贯中华文脉,于晚年回归故土,她用母语教授,续易安灯火传静安绝学。诗词就是叶嘉莹先生的寄托是叶嘉莹先生栖居的桃花源,是以诗词慰平生,足矣。

行至山下,我在洞口前伫足。洞口尽处仿佛隐隐约约透着光亮,或许前面就是我执着寻觅的桃花源了。

但我没有进去,而是转身,再次走进桃林,沿着溪流,深一脚,浅一脚,踏着我来时泥泞走回那片名为现实的土地。何为桃源?何处觅桃源?回首,两行脚印隐入桃林,走出桃林,我没有带来什么,亦没有带走什么,那片桃林已在我心中悄然盛开,我心中已有一隅阡陌平旷的是吴均的山水,俨然的是叶先生的诗卷。五柳的田,王维的湖七贤的桑竹和着鸡犬之声,从垂髫到黄发,悉如外人的衣着之下是颗颗如桃花般明净美好的心跳动着。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觅花以航。回到这片名为现实的土地,我将诗意地栖居在世间,纵桃源难觅,我心中已有这样一隅明净美好的桃源,车乘马足之间亦可绽一枝酒盏花枝,只是那些大们是从未允许过桃林在自己心中盛开的。

确乎是有这样一个如桃花般明净美好的净土的。我走岀桃林,愈行愈远。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步,又一步,不问来时路。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突出,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有自己的思考,情感饱满。作者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