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毛泽东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称为战士。”蔡元培先生评价他:“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许多人解读过鲁迅先生,赞美过鲁迅先生,如果把历代著作比喻为天上的繁星,那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是最大、最亮的那颗星。
最令我震撼的是鲁迅先生的含蓄幽默以及不动声色而又尖刻的讽刺。
《狗·猫·鼠》这篇文章,曲猫这种动物讽刺了是像猫一样的人;《阿长与《山海经》》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淳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揭示了旧时代中国儿童的可怜处境;《五猖会》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无常》一文界有人情味的鬼,讽刺了当今社会的冷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时光;《父亲的病》通过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那些人巫医不分;草菅人命的实质;《锁记》主要讲述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范爱农》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社会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朝花夕拾》以清新、舒缓、平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展现了鲁迅先生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他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人不能总在红尘外,有的人在凡间,不管喜怒哀惧,都作为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对待;有的人在凡间,不能挣脱怒与哀带来的情绪而消极对待。我们的童年也渐行渐远,留下的都是一个个美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繁琐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
后记:
看过的回忆录,但也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到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教师点评:作者在这篇读后感中谈及自己对于作家鲁迅及其著作《朝花夕拾》的认识和理解。文章笔触细腻,叙述客观,作者以深入的学习和全面的介绍,带领读者对作家及这部作品有所了解,有所领悟。很棒!不过,文章有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从总体来看,文章的内容只着重于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自己的感想叙述着墨较少,这就使得文章中缺少一份感情,更像是一篇“内容简介”,而非一篇“读后‘感’”。其次,文章对著作及收录文章分别做了介绍,但是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针对某一作品进行深挖和详述,文章不免有些流于普通和平淡。再次,从细节来看,文章第三段里谈到了含蓄幽默和讽刺带给自己的震撼,但是接下来的内容却只是单纯列举,没有联系这两点去做梳理。这样一来,段与段“各自为营”,文章缺乏层次感,也少了条理和逻辑。作者可以针对上面的问题对文章做一定的修改,抱着“让这篇读后感成为一篇真正的读后感”的心态去进行创作,也许会有所帮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