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这位名传千古的文坛巨匠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尽管他已离我们而去,但在他所留下的一部部著作中,我们好像就在同他那不屈的灵魂对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我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鲁迅向我们走来。百草园的植物、动物在他笔下都成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他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斑蝥、拔何首乌......到三味书屋,虽有先生严厉教诲,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先生读书正入神,他聚精会神地画画......
从《五猖会》里,同样看到一个稚气的孩子。他满心欢喜去赶一场盛大的迎神赛会,却被父亲突然命令背书,最后书倒是背下来了,但去看热闹的兴致全无......
从《父亲的病》里,我看到一个家道中落、初尝世间炎凉、又目睹父亲久治不愈,终被昏庸的中医误了性命的少年鲁迅,他痛苦、悲愤,而也正是因为父亲的病,他才立场去学西医。于是,有了后来的去日本求学,遇到了藤野先生。
在《藤野先生》里,我不仅看到热爱教学、尊重学生的藤野先生,也看到了盘着发辫、麻木的看客,他们对于自己的同胞死于非命,不但没有丝毫惋惜,还高喊着“万岁”!这时的鲁迅便觉得,医心比医身更重要。当时的中国人,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在一个黑暗的铁屋子里沉睡着。
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我们”这些少数的独醒者,要用文字的力量呐喊,把那些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唤醒,一起打破这牢笼,挣脱这束缚。那样,便会见到永恒之光、希望之光。于是,他放下手术刀,拿起纸笔,写下那改变中国之历史与命运的篇章。他手中的笔,已不再是笔,而是一把把锤子,敲击在沉睡的人们心上。他的文字远比手术刀犀利,直戳国人心窝!他手无寸铁,却以文章为利刃,与守旧派的顽固分子做斗争。尽管面临艰难险阻,他也没有停止对这个国家的拯救。
若是没有那弃医从文之决心,便不会有文坛上那一位斗士,更不会有今日之中国!!!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具体,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作者在文中谈及了阅读书之后的真切感受,很好地做到了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