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有感
渊明归园田、创桃源究竟为何,一般人不甚关心。青葱山间、涣涣桃花溪水、夹岸百步灿灿桃花,更吸引人眼球。更甚者,平旷土地,良田肥沃;俨然屋舍,美池、桑竹环绕,洁净清幽;阡陌交通,往来种作,相闻鸡犬,一派繁荣欢欣。 这场景足够温暖温馨,引人驻足。
还有南山东篱菊花可采,黄昏东篱把酒可酌,言欢和独品都有味道。美好的自然,沉醉美好自然,陶渊明在诗文里高歌着自然生活的诗意、惬意、适意,可怡情,可忘忧,可咏怀。于是,围观者众,追随者络绎不绝。陶渊明的功不可没在于创造了诗意田园,心灵的自然家园。自此,你看见多少情怀在一山一水一树一花一月上流连。春花秋月、风雨霜雪,本自美好着来,美妙乎去,万世轮回,无悲无喜。
因着诗人的关照,再难无情无义,成了世人无数次再追忆再缅怀的经典。众鸟高飞至尽,孤云独来去闲,歌有月徘徊,舞月照影乱,李白的悠闲和孤独在山间月下;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杜甫的悲愁在秋水在落木;春江潮涨、明月涌潮、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张若虚的幽古之思在月圆之夜的春江;春山夜静,桂花闲落,幽篁里伴月弹琴,水穷处坐看云起,王维的闲适、宁静在山林中。苏轼的喜怒哀乐更是遍布出仕的一山一水,贬谪的一路一亭。
欢喜了,“竹外桃花三两枝”“簌簌衣襟落枣花”;思亲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寂寞了“缺月挂疏桐”“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豁达了听雨穿林打叶,“一蓑烟雨任平生”;慷慨了,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千堆雪。张岱则雪夜在与天与山与云与水上下一白里,成一粒尘,是物是我两相忘。这些千古诗人、文人的豪情壮志、忧思悲愁、寂寞孤愤、豁达慷慨,可以无人倾听,却可在山水草木田园间流淌,畅意胸怀,最终成就心灵的宁静和安然,到明天又收拾好一个完整的自己,努力去打理现实的失意和重燃的梦想。
山水田园,永远是他们温暖的心灵家园,这是陶渊明的发现和馈赠,从此,这个家园就再难离开。浪淘千古,无论朝代怎样更迭,沧海桑田几度变换,战争离乱灾荒几番横陈,文学、文化的田园诗意,从来没有失落。国泰民安的今天,更有无数人着意打造度假休闲的桃花源,让美好的诗意,时时滋润人的心田。城市绿化、园林景观带、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创造现实版的桃花源。
假日里,漫步、流连在花径、在湖畔、在林间,纵情自然,放松身心,好像每个现代人都拥有自己心灵的桃花源,在诗意的田园中,安放心灵,休整心情,安适饱睡,怡情悦性后,再去打拼明天、实现梦想,一个健康的生命好像离不开精神心灵的诗意田园、温暖家园。于生活无数角色转换、责任担当流转的疲累之间,我也有自己的桃花源。很多时候,就是极简的那方天、那排云、那片水、那排树、无数摇动的枝条,当然粲然的花、静默的雨、广阔的田,就更是诗意的家园。
曾何时,在温煦的春风中吹拂中,坐在湖边,听湖水一浪一浪不停拍击泥岸,看波浪一粼一粼闪烁而来一刻不断,在有节奏的声音里,心灵慢慢回应湖水、对话湖水,疲惫烦躁渐释,竟对话出欢乐的呼喊。曾何时,在母亲的病房内,无声望向窗外寒风中的白杨枝条,心随着枝条的左右摇摆而摇摆,想那枝杈虽挣不脱树干行走,可尽情向高空伸展,在风中舞动跳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没谁能阻止,压抑难挨也就瞬间自由倾泻,反而随枝条舞动出轻盈的韵律。
曾几何,面对亲人重病,走出病房一路走一路望天上的云,远处的云,傍晚西天的云,有的层层叠叠绘出远山田野小村的水墨画;有的红霞赋彩,宛若霞光中的大海小岛小舟;有的林林总总成林木茂密的田野。恬静、美好,淡化尽心头无数阴云。曾几何,重负之下,在寂静的林间花径上散步,和树和花无言相对、无声交流,它们明艳的颜色、美丽的姿态,不经意间欢愉了心,令你不禁莞尔。
那一方天、一天云、一湖水、一树枝、一径花、一程雨雪、一时风霜,假如你敞开心灵与它相对、相处、相亲、相伴,它就不再是无情意的它,“我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万物同寂,我看此花时,此花颜色分明起来”,当我们将心灵律动朝向它的节拍,当我们将心意投诸到它们身上,自然的呢喃细语、各种情绪、情趣就娓娓道来,我们心灵的桃花源就鲜明起来,在我们自己创设的诗意田园上徜徉、与自然对话、相伴相守,我们的心灵之声得以流动、唱响,最终满足、安适、惬意、自由、轻灵,在温暖的慰藉中,心灵得以疗治和饱满,生命又充满了活力。渊明的桃源一直都在,文化的流淌、润泽从未停止。
高度现代化的城市水泥森林,隔绝不了自然的生机繁衍,像花草树木需要土地、水、阳光、自由的空气一样,生命需要心灵的家园,不知你找到自己诗意的田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