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
军阀混战、外强控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百姓们麻木不仁,而军阀们草菅人命。穷人们已没有任何追求,就只求活着。而活着,也常常是一种奢望。
在这么一个黑暗的年代里,有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的“反政府革命者”,也有一批追随他们的青年,立志于改造这个国家。
李大钊、陈独秀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立志找到救国开民的良方。为了开民,他们创办了《新青年》;为了批判反动政府,他们创办了《每周评论》。他们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企求用一种思想来拯救中国。他们找到了——从俄国的十月革命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俄国和国际的帮助下,他们以马克思社会主义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一战结束后,举国欢喜。中国终于成为了战胜国,将要站起来了!可结果呢?日本竟要将德国占领的青岛夺走。这还有公理吗?“公理”真的战胜“强权”了吗?不,并没有。即使成为了战胜国,还是要被列强欺负。这令我们想起了那句话:“弱国无外交。”可中国人不是都那么懦弱的——1919年5月4日,众多学生、市民、工商人纷纷示威游行、罢工、暴力对抗政府。最终,在各方的压力下,反动政府终于同意拒签条约。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总有一批光明的人投身救国。他们将会用他们身上的光明激励着我们,并不断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