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把仗打完,下一代就不用打了。
——题记
庚子年国之大典的“庙堂之声”,“雄赳赳,气昂昂”的嘹亮军歌,响彻“保家卫国”的请缨声,声声震耳。尽管冰冷而火热,残酷而动人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烟已散,但浴血淬火的民族气魄长存。因此,我们铭记历史,我们以史为鉴,凝聚勇气,照亮布满挑战的未来之路。
铭记历史,记住的不只是家仇国恨,而是民族气节。
在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时,洋人看不起我们,尊严只能在战场上取得。松骨峰每一寸都必争的惨烈阻击,长津湖冰雪中被冻僵的年轻战士保持冲锋的姿态、上甘岭被炸弹翻过无数次的焦土…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民族大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们的冲锋陷阵,他们的“小米加步枪”,摧毁了美国的坦克飞机,打赢了这场实力悬殊的生死之战。为了民族气节,“打的一拳来,免的百拳来。”
铭记历史,弘扬民族气节,迎接当下最大的挑战。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语境中,从战斗到奋斗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最好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已是常态。水域开阔却暗流涌动,大河奔流却泥沙俱下,或许没有明晃晃的刀光剑影,可严峻挑战更甚:中兴危机,遏制华为,大国制裁,技术垄断…对于中国而言,每一项都不亚于现代战争。思当下,我们唯有认清现实,继承民族气节,这面愈发鲜艳的旗帜,才会永远不倒。
当我们觉得前路漫漫,何去何从时,不妨问问自己:那时的志愿军,为什么要赶赴朝鲜前线?我们可以隐忍委曲,养精蓄锐吗?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异见,领袖的话再次响彻耳畔:“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这仗真不想打,但为了未来百年的发展,这仗不得不打。打的一拳来,免的百拳来。”这是战略,也是气节。
这气节究竟涵盖了怎样的品质?是当只有一个土豆时,战士们一人只吃一小口的默契与担当;是在零下四十多度下,坚守战场的毅力与决心;是烈士宋阿毛留下的“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的不屈;更是中华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信战争必须取得胜利的伟大的信念。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是他们用一次次坚守换来今天的一切。如今的鸭绿江,爆竹声取代了枪炮声。曾经波澜壮阔的鸭绿江,今日仍是汹涌奔腾,它抖擞精神,从往日到今朝,再向更远的地方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