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初读红楼时,对于书中的情节多是不解,但再读红楼,踌躇在众人的欢声笑语或是悲欢离合间,我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对于那时人的悲哀,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叹。
起初的我,仅能感受到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哭哭啼啼,宝钗的温柔大方,凤姐的泼辣蛮横。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禁让我感到厌烦。但再次重新细读,仔细理解,不仅能感受到更深的寓意。整个故事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让我对这本红楼有了新的看法。
有人说《红楼梦》不过是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罢了,并没有过深的含义。但在我心中,它是部含着笑的悲剧。不错,对于那个时期四大家的生活,可谓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但这又如何呢?物质的生活虽十分富足,但精神的麻木与无知,也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深渊,走向了衰败。
每当看见王熙凤设局害死贾瑞,贾赦欺男霸女,薛蟠再惹官司等情节,我都不禁感叹:贾瑞虽然有罪,但罪不致死;贾赦则仗着自己是大老爷,就硬想逼鸳鸯过门:薛蟠打死了人,却因为家中有靠山而捡回了一条性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当时人心的溃烂,社会腐败的体现。
而在这本书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也让我印象深刻。《葬花词》中有这样几句话: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短短几句,便让她的自卑,自尊,自怜袒露无遗。她虽性格孤傲,多愁善感,喜欢猜疑。她与宝玉虽然相爱,但却因为那时的社会和种种原因,终不能如愿。她和宝玉一样,憎恶身边的丑恶事物,蔑视权势利禄,从不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是当时世间的一股清流。只可惜位于封建社会的阴影之下,也渐渐的干涸了。临死之时,稀里糊涂的宝玉则误娶了宝钗,众人只顾为宝玉贺喜,而她却无人问津,最后痛苦的离去。
在最后的大观园,也因为宁、荣两府被抄而变的人烟稀少,渐渐的荒废了。之后的科举考试,宝玉虽然中举,但却自愿出家,了(liǎo)了(le)这一世红尘,也结束了整本故事。
这一曲红楼,虽然精彩,但终究是一场悲剧,是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的悲剧。此时,我仿佛也明白了作者曹雪芹写这《红楼梦》的初衷,也明白了那所谓的一曲红楼,万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