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读后感。

初一 读后感 1638字
2020-04-02 20:09:58

——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我试着从这篇好友的回忆中撕开以前那些胡乱添上去的标签,回归一个生而为人的、真实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文章的第一段便把我惊着了。

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或冷漠或犀利、或严肃或深沉,笑起来也是冷笑、讥笑、嗤笑……总之无论如何与“明朗”一词是联系不起来的。然而通篇读完,本文共五次提到了鲁迅先生这种明朗的笑。这其中,最触动我的是第二次: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

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 ‘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很像电影的拍摄手法,摄像从萧红女士的家中一路摇摇晃晃跟到鲁迅先生家门口,阳光透过窗帘缝染在他的衣衫上,镜头拉近,老人眉眼舒展、盈盈地笑着。一切都温柔到了极点。此一笑,是实实在在对生活投入了真情的。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5500°C,有着足够融化世间的一切的尖锐;而生活中的太阳总是暖洋洋的、给人带去温暖的。鲁迅先生揭露社会黑暗的尖锐有力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对待美好事物的态度,也正如这激烈而温和的阳光,矛盾而真实。

“一吃完了饭,有的喝多了酒的,大家都乱闹了起来,彼此抢着苹果,彼此讽刺着玩,说着一些刺人可笑的话,而鲁迅先生这时候,坐在躺椅上,阖着眼睛,很庄严地在沉默着,让拿在手上的纸烟的烟缕,慢慢地上升着。“

其实本文回忆得最多的不是鲁迅先生的笑,而是沉默。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将感到空虚。”一层淡淡的烟缕好像把他与其他人分隔开来,他像个局外人一样冷静审视着这场闹剧。喧闹的尘世间,他自岿然不动,任思想在热闹翻滚的空气下积聚沉淀。“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不如说深刻与伟大就蕴藏在平和之中。

萧红女士缅怀鲁迅先生的这篇文学类散文在这一点上和钱理群教授的学术类演讲标题不谋而合。

钱理群教授在《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一文中提出“鲁迅的内心是非常绝望的”,但“绝望到底,就成了大彻大悟”,鲁迅的哲学是“反抗绝望”、是知之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为何鲁迅在病中仍想着工作——“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所以他在揭露社会冷酷真相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与中国的光与热——青年朋友们进行交流探讨。他是对旧社会最失望的人,也是最希望这个社会变好的人;所以他在病重时一反平日里提点他人的常态,冷酷地拒绝回答。这其中有无奈,但更多的是对接力的后辈、对未来的中国的期待。

鲁迅先生时时懂得自嘲、为人幽默随和而又不失底线和个性——绝望,同时给人希望;严肃深刻,同时好玩。

可每当提到鲁迅先生,我首先想到的词是:严肃、尖锐、深刻、新文化和思想家,却很少出现带有温度的词语——热情正直、富有同情心、风趣耿直……这大概就是我对他的“刻板印象”吧。

萧红女士的文风平淡自然而深刻,一口气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舒服。她细腻地捕捉了许多鲁迅先生生活的细节,像一阵温柔的风穿堂而过,轻轻地给那张广为人知的鲁迅先生的照片上添了一份风流和人情味,让先生真实可感起来。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了极点,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就连死亡也是这样淡淡的,让人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后记:

就近日李文亮医生去世而引发的一系列讨论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吧。

如今网络上的舆论已经发酵到真假难辨的程度了,对逝者过度的舆论消费到此为止吧。

愤怒的同时请保持理智,未经省察的善意泛滥或虚假或导致麻木。在引用鲁迅先生和其他先辈、网友的话之前,想一想他想表达的和我所感慨的是同一件事情吗?下意识的出离愤怒、胡乱引用并不能使一切好转,反而是被别人当枪使,也是对逝者极大的不尊重。勿要再让善良的人被这尘世间的污浊迷了道。斯人已去,一路走好。

无论何时何地,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这才是鲁迅先生一生都在践行的、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