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当大漠遇上一个自由不羁的灵魂,也就再不仅仅是一片沙海。在三毛笔下,它可以是“落日将沙漠染成鲜红的血色,凄艳恐怖,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可以是“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地铺展到视野所能及的极限”;可以是“迎风如雨似的狂风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
温柔是有的。三毛与荷西的日子平凡而普通,却也深深幸福着。简易的婚礼被他们当作最急切激动的期盼,简陋的房屋被他们装点成艺术的“罗马”。日子一天天过去,荷西会为三毛寻找骆驼骨架,三毛会为荷西烹制中餐的美味。撒哈拉的人就如同这大漠,狂野又温柔。荷西的同事帮助他们卖鱼,邻居们将三毛的日子“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三买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见解,乐观,潇洒,“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再来谈幽默。“雨”是什么?粉丝。春天下的第一场雨在高山上被冻住,便一捆捆背下来卖。“尼龙线”是什么?粉丝。中国人加工尼龙线变成白白软软的了。“笋片”?沙漠里哪里来的笋?实则是小黄瓜,尝起来味道还真不错。一个女子,曾有这样一个女子在撒哈拉来过,住过,走过,会因为好奇偷看撒哈拉威洗澡,会“悬壶济世”,会在结婚时往头上别一把香菜,会与撒哈拉威因照相产生“收魂”的趣事。
撒哈拉仅仅是沙海吗?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
“走过的路越多就越喜欢宅在家里,见过的人越多就越喜欢孩子”。三毛不然。她始终用观察的眼光看待世界,人性的思考,被她穿插在一篇篇浪漫的文章中。十岁女孩就要出嫁,孤独的沙伦对爱哭哭追求,仇恨撒哈拉威的军曹为救撒哈拉的孩子失去了生命,沙伊达最终被战争毁灭……哑奴生来便是黑肤色,所以他注定成为奴隶,他的妻是傻子,孩子是小奴隶,家里贫穷。但他没有被生活毁灭。他爱他的家人,他愿意为家人付出一切;他有求知欲,有智慧,他会自学,也会说“我的身体虽不是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撒哈拉,真的仅仅是一片沙海吗?
夕阳西沉,辽阔的沙漠一片血红,沙丘勾勒出暗黑的剪影。两个人影在旷远大漠中愈走愈远,淡蓝细麻布的裙摆微微飘动,孤寂而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