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作品都是对一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反应。杜甫的诗歌是伟大的,它描绘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应了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所以,它被称为“诗史”;《红楼梦》是伟大的,它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和宝黛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末世的危机,因此,它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鲁迅的作品也是伟大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的特征。
鲁迅先生《呐喊》中的小说,很多都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作为背景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但是,由于民主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广泛的、真正的实施,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既成功,又失败”的。而这些在鲁迅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呐喊》反应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和革命斗争的残酷。在《药》中,青年革命家夏瑜深陷囹圄,还劝说牢头造反,他对牢头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在牢中被打,他直斥打人者可怜,表现了他对封建爪牙的蔑视。最后,夏瑜为革命英勇地献出了生命。通过夏瑜这一形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狂人日记》里,在狂人的疯言疯语中,我们也知道了秋瑾、徐锡麟的牺牲;在《头发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革命军》的作者邹容惨死在西牢里。而在这些牺牲的烈士中,徐锡麟还竟然被挖了心炒了吃,这既是烈士牺牲的壮烈,也是封建统治者对革命镇压的残酷。
但是,这场革命有着自身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脱离群众。革命者没能充分地发动群众,群众对革命不理解,甚至反对革命。《阿Q正传》中,阿Q本来是农村里受封建制度压迫最深的最底层的农民,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是最想改变这不平等社会的人。因此,一听说革命爆发,阿Q异常兴奋,一直想着要投奔革命,可悲的是始终没有人来发动他。而村里那些投机革命的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之流反而排斥他,不准他革命。《风波》的背景是“张勋复辟”,这距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六七年了,乡下的百姓还称这场革命为“造反”,还在为一条辫子而担惊受怕。
正因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所以革命后的中国依然看不到一丝生机:未庄依然是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的天下,赵七爷那样的封建余孽依然恐吓欺压着农民,六斤还又裹上了脚,而阿Q还莫名其妙送了性命;即使到了辛亥革命的纪念日“双十节”,也只是在警察“挂旗”的催促下,家门口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国旗)。而广大的农村,在官、匪、兵、绅的压迫下,民生凋敝,农民贫苦,一片萧索。
鲁迅就是这样通过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他展示的生活画面,形象地告诉我们:辛亥革命是胜利了,它推翻了帝制,实现了共和;但是它又是失败的,它没能完成改造中国社会的任务。所以,面对当时社会黑暗混乱的状况,鲁迅先生渴望新的生活,他希望这新的生活是“为我们所未生活过的”。怎样才能过上这样的新的生活?鲁迅先生在《故乡》中也给了我们答案:“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今天读鲁迅的作品,就像在读那段历史。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痛苦与挣扎,希望和奋斗。这可能就是鲁迅作品的伟大所在,鲁迅的伟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