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泰戈尔《采果集》
——题记
“这世间不止苟且,更有诗和远方。”人们渴望逃离嘈杂的都市,去寻求那诗意的远方,在旅行中遇见另一个自己。每到达一个未曾谋面的远方,我们总会心怀崇敬地凝望历史的遗迹,好似在一瞬之间,时间静止,自我,自然,历史,文化,相互交融。我们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体验着文化的厚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更是带给了我对于旅行,对于历史文化别样的思考。
余秋雨先生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他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还更是十分有名的作家,散文家。余光中先生曾评价过他“比起梁实秋 钱钟书晚出30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1986年的他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却在1991年时,毅然辞去了所有行政职务,孤身一人踏上了一场寻访中国文明及世界文明的文化苦旅。
在余秋雨先生细腻的文字下,我们悟到了气势如虹的都江堰之下所含着的“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了解了黄土之上的道士塔背后蕴藏的故事;欣赏着莫高窟中,那些洋溢着盛唐时期才有的轻快与乐观。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而是山高水背后所蕴藏的神话与传说,是溪水之中流淌的记忆与情怀。
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最是令我念念不忘。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我们本因大量出版,大量收藏,大量传播,但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它遇到了太多太朝廷焚书、战乱毁书、水火吞书,以及各种虫蛀霉烂使得二百年的积蓄可散于一朝;三千里的搜聚可焚于一夕。
而天一阁,一个伟大的民间藏书楼,将百年的中华文明长久延续的希冀,流传了下来。一开始,天一阁禁止任何人进入,他只是祖先传递下来的使命,后来,直到大学者黄宗羲提出登楼看书,天一阁正真的意义才开始发扬光大,就连文化大家余秋雨,在登楼时也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余秋雨赞扬着范家创建天一阁,守护中国文化的精神,但他又何尝不是一名中国文化忠实的守护者呢?他在一次次苦旅中不断探求中国文化,他用自己的笔触书尽文化深处的灵魂,他用自己的经历帮助着中华儿女寻回多年的文化记忆。
于是我想,旅行的记忆不在于走马观花,旅行,实际也是一次又一次与文化深沉地告白,也是与文化灵魂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撞击。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了文化的远方。
——————
各位看好了哦!原创在这里呢,忘官方尽快处理抄袭事件。另外,这是读后感,是应试文,不是散文!抄袭麻烦长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