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星照耀中国》后感

初一 读后感 775字
2024-07-07 15:34:17

如果音乐有名字,那它的名字就是东方红;如果信仰有颜色,那它的颜色就是中国红。——题记

忆往昔峥嵘岁月,芳华正茂挥斥方道。在中国那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日子里,作者斯诺有幸见到了那么照耀中国的红色,由此便创造出了《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以及红军领袖们的真实生活。

一开始,作者就写到:当时的欧洲媒体并不知道中国共产党,不仅认为他们只是一群几千人的饥饿匪徒,甚至还认为他们的领袖也只是一些智慧的匪徒。在当时的世界上,国民党完全封锁了苏区,对外界灌输有关于共产党的错误形象,为了探索苏区的真实样貌,作者斯诺亲自进入了苏区,来探索苏区的真相。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红军走长征就是身上两个袋子,一个装子弹,一个装粮食,肩上背一杆步枪,穿着灰色的军装,一直走完两万五千里。可是这唯独是对长征最为错误的判断,除了爬雪山等少数地区外,他们一直都是被称为笨重的部队,伤员、孕妇、未来重建苏区所需要的机器,他们基本上从来就没有轻松过。那些受人尊敬的士兵,一年里有200天在白天行军,60多天在夜里行军,还有几十天在战争里度过,只有剩下不到1/7的时间里,他们才得以放松自己的精神。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会还明。”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秉着依然忠君爱国的情操,迎着暴雨吹响一往无前的号角,国家飘摇;这是一种血性,“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血性;这是一种志向,这是一种定力,这是邓稼先坚守大漠数十年研究两弹一星的定力,这种情怀是袁隆平院士让全球人民摆脱疾苦的情怀;这是一种爱,是戍边战士清澄的爱,只为中国的热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强大定力,一股清澄的爱,这就是让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一剂良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踏上很真诚的中国青年敞开心扉,汲取新时代的阳光雨露,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让红色永远照耀中国!乃至照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