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来生,愿做一只猫。以瓦片为琴键,足尖轻踮,尾尖微扬,眯起的眼中满是嘲讽,细长的瞳孔中映出世间的冷暖苍茫。
——题记
邻家的猫儿又爬上了墙头,眯着眼惬意地享受那温柔辉光的爱抚。尾尖的绒毛轻轻摇曳,无忧无虑的样子,天蓝色的眼眸中却仿佛蕴含着一丝慵懒的嘲讽。
一人一猫的夏日午后,便读一本记猫的书罢。
“《我是猫》?”
轻声念出书名,甚感惊奇。手中之书的扉页,绘着只灰黄花猫,黑白分明的眼瞳不看读者,偏盯着封面的右下角,似有种不屑一顾的傲然意味。
“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翻开书本,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便让我忍俊不禁。
“咱家是猫”,不卑不亢,谦中有傲,有种对“生而为猫”的自豪之感,然而正如译者所说,“咱家是猫”,如此大名,却还没有个名字,岂不讽嘲?
一页页地翻过,那猫公自小被收养在教员苦沙弥家,主人言行荒唐,猫儿却甚是不俗。喜怒笑骂,在字里行间出神入化,他批判当代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抨击当代社会物欲横流、财权成势的风气,也总结出一些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古人有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许,正因为是以猫儿的视角,才能将社会中诸多复杂的问题看得透彻。
猫眼中的人情事物,无一不透着些诙谐的趣味,却又有着深邃的剖析。如男主人苦沙弥,明明“没有一点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却偏偏“凡事都爱插手”,高谈阔论,似是想显示自己很有能耐一般,却总闹笑话。他喜欢捧着一堆高深莫测的书籍,在书房呆上一个下午,好一个用功的“读书郎”!而当猫儿蹑手蹑脚地溜进去,却看见那才翻动了两三页的书页上,好一摊晶亮的口水渍哩!再如迷亭先生,以取笑友人为乐,插科打诨,说着俏皮话,又颇有几分文学素养,可那玩世不恭的外表下却暗藏着当代落魄知识分子的空虚与迷茫,真可谓,“惶惶然戚戚然”,只凭悲从中笑。解语思量想来,每日的插科打诨,捉弄他人,他所笑的又何止是被他作弄的友人?更是自己的不知所措,是东西方文化思潮对撞中夹缝中抗议者的挣扎。
自古,猫儿便是被人们称是灵物,昼伏夜出,身姿轻盈,慵懒的神态,黑夜中细长的瞳孔幽幽地闪着光。于今,看着在自家墙头上慵懒晒着太阳的猫儿,不由臆想:若是以那澄澈深邃的细长眼瞳,以猫儿的姿态藏在暗处,眼中所见的世界,是否,就会大不一样?
他是猫,看着我们这些所谓的主宰者在世事苍茫中打转,看着许许多多的人同苦沙弥一般地固执,与人争锋答辩,不论有理没理,硬是要争出个高下来,待他人终于闭了嘴,便又沾沾自喜,以为是固执所就的胜利,浑不知,是他人看着自己实在愚不可教,无话可说罢了。看着这出闹剧,猫儿可会抖着胡须,喵喵地笑他个几声?
说来也确是可笑的,我等人类所自恃的骄傲,在那猫儿眼中却反是喜剧与笑料,岂不谬哉?想来本书作者夏目漱石,大约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写下的吧。
"镜子是骄傲的酿造器,同时也是自满的消毒器。"夏目漱石如是说。
这便是人类的弱点,那苦沙弥等人愚钝的源泉,也是《我是猫》最真切的意义。
那喜怒笑骂的文字,是“悲痛幻化的笑声”,最是悲哉。幽默诙谐的语言之下,我仿佛能窥见那个沉沦与挣扎的年代,夏目漱石对时局与社会现状的愤懑与难耐,如同一面镜子,那样清明透彻,最是真实。它映出社会问题,映出人之本相。莫避之,莫嫌之,你我,皆在其中。唯有谨言慎行,谦和待人处事,方能少闹笑话。
愿做一只猫,阅尽人间啼笑,只当春眠不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