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吟
江南有句俗话:“端午未到,春事未了。"春节前打出的年糕,余香尚在早春里飘着。
团团的,方方的,糯懦的,厚厚的。在江南,在乡村,在我们一代代人渐渐感到陌生的故乡里,在故乡淡蓝色的炊烟里,打年糕的声音里,总是透着全村老幼的欢乐。
那一方方香糯、温暖的年糕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快同我去年糕加工厂看看吧!
一开始,我们把两袋大米倒在一个大盆里,淘一淘在放到太阳下。那一粒粒洁白无瑕的大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一粒粒美丽的钻石。过了一会儿,我们把水倒掉,然后把它装进磨粉机里,只听机器轰轰地运作起来,一粒粒大米被磨成了粉。这时一阵风吹来,那些大米粉像雪花似的随风飘了起来,我立刻将这些细小的调皮鬼盖了起来。奶奶又把水和粉均匀地搅拌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像橡皮泥似的面团,奶奶再把面团放进一直大桶里,蒸起来。过了一会儿,一阵香气飘了进来,闻得我垂涟三尺。奶奶打开盖子倒在盘里,刚才那面团成了一朵朵雪白的小花了。奶奶告诉我这是糕花,也可以吃。我擦了擦口水,抓住一朵就往嘴里送,啊!味道好极了,松松的,软软的。正当我品尝糕花的时候,奶奶将糕花倒进机器里,一会儿另一边就会有一条雪白的年糕出来了,我们只要把这一条切成小段就行了。最后再把切好的年糕放在竹摊上晾一会儿,然后翻过来再晾,这样年糕就做好了。
年糕是最普通的民间岁时食品。香糯的年糕还凝聚着平民百姓心目中的一种“彩头”和乡思,带着吉祥、感恩和祝福--"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据说,年糕的由来与遥远的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子胥有关。与楚人用粽子纪念屈原的传说类似,百姓在丰收腊月用糯米制作成糕状食品,是为了怀念对国家一片忠心的伍子胥。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文笔优美,情感真切。为了更好地介绍事物,作者不仅娴熟、准确地运用了说明方法,还选取了平实的语言风格,文章严谨、朴实,清晰、流畅,很有吸引力。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创作前做了充足的资料收集和观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