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擂茶

六年级 状物 1115字
2023-10-02 20:51:00

端起一杯白开水,呷一口,清淡中似乎夹杂着些苦涩。水咽到喉咙却像咽刺一般艰难。细细品味,这水柔中带着刚韧,不费一番工夫还真难以喝下。它不由使我想起家乡那醇厚、芳香的擂茶来。

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们到田埂上挖野菜。左臂挎着竹篮,右手拿着镰刀,在野外穿梭、嬉戏,像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把身影留在村东的溪水中,又像一只只百灵鸟,把歌声、笑声撒向青草丛中,飞向蓝天白云里。玩着干着,篮子中便显出了一丛丛碧绿。飞回了家,吵嚷着要喝擂茶。大人们当然会满足我们小小的奢望了。我们喜悦地喝着香香的擂茶,直至看到那茶钵露出了钵底时,才用小手摸着圆滚滚的肚子,念念不舍地离去。我的童年时光大多都在一碗碗擂茶中度过的。

擂茶,不知是出自宫廷御师之手,还是出自能人巧妇的大胆壮举之作。总之,它是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不管是做“大寿”时给客人的馈赠,还是做“三朝宴”时用的材料,都少不了它,否则就是不尽礼数。可见它的地位非同一般。擂茶之所以受人的喜爱是因为它的取材之多、技艺之精、香味之醇,绝非其他饮料可及。

要做好一钵擂茶,并非易事,但在心灵手巧的客家婶娘手中真是“小菜一碟”。每当到了阴雨连绵的春天,或是逢年过节的闲暇日子,那就是做擂茶的旺季了。妯娌几个或再加上几个邻居大嫂,凑到一起,商量起做擂茶的事情来。

先要准备好制作茶泥的原料,最后莫过于那刚采回来不久的野菜和泡尽了茶味的茶叶了。先用刀把他们稍微切好后到在又厚又重的茶钵中,加上适量的盐、黄豆、莲子、爆米、茴香之类的作料,再用擂茶杆捣碎,擂成香喷喷的茶泥。关键工艺在于边擂边加入清香的茶油。这茶油不能加得太早,也不能太迟。太早了,很难擂烂佐料;太迟了,油不能完全渗透。以前每当奶奶手中挥得溜溜转的擂茶杆,我总是要吵着试一试,可是它一到了我手中,那优美的弧线变成了横冲直撞的直线,怎么也不使唤。

然后就是浇水了,大火烧开。等锅中不沸腾后再捣几勺于茶泥,轻轻地搅动。当你闻到越来越浓的茶香时,擂茶基本上做好了。当时你会看到茶水面上泛起了一层层的油膜,再撒上一把芝麻,这时令人口水直流的擂茶就做好了。用那古老的瓢勺轻轻地舀一勺到洁白的瓷碗中,那惹人的淡绿、沁人心脾的芳香和醇香的味儿一直在人们面前索然。端起碗,抿上一口,满口的清香,沁人心脾。它会使你食欲大开,咕噜噜地喝下几大碗。

曾几何时,它几乎成了人的主食。长辈告诉我们,在那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和“公社化”时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到处采野菜,掺上少得可怜的爆米,再加上几星点的茶油,用来当饭吃,这擂茶不知救了多少人命呢!

不管天涯海角,还是漂泊异地,我都不会忘记那浸润着浓浓乡韵的擂茶。哦,那令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