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时做青团的传统习俗在我心中的王者地位是永远都不会动摇的。这不仅是因为青团吃起来充满了清香味,更重要的是青团还代表着重要的象征。
清明节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住在乡下的奶奶那里。到达后的第二天,就是做青团的日子。一早,整个村就充满了呼喊声,我想:应该都是大人在叫小孩子起床的吧。不一会儿,大家都聚在了村长家里,人真多呀,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人了。虽然有点挤,但是唯独有一个房间里面只有村长一个人,我使劲地伸长脖子,脚也掂了起来,终于是透过层层人头看见了那个房间:那里面放着将近5个石磨。我瞬间恍然大悟:那些石磨是用来磨艾草的。这是,有个人从人群中挤了过来,举起几包食材,喊着:“大家让一让啊!食材买回来了,我要拿过去,大家给我让个道!”原来那是村长的媳妇啊,她一早就去赶集了,只为买齐做青团的食材。大家的中间就像是突然有了一条分界线一样的,分成了两片,村长媳妇马上就走到了村长旁边。这时,德高望重的村长开口了:“每三家里选一个年轻强壮的男子,负责推石磨、磨艾草;每三家里再选一个力气大的人,和面团;每三家里再选三个手巧的女子,进行调匀面粉和做咸鸭蛋蛋黄馅料、和外皮;在每三家里再挑三个小朋友,将外皮裹住馅料,再揉圆,就好了;最后,由我的夫人给所有包好的青团进行统一的十分钟的蒸。”
我和爸爸妈妈十分幸运的都被选上了。我先是看了一下一个年轻阿姨地示范后,有去看了看爸爸妈妈那边的情况。等了好久,终于有和好的面皮和那圆圆的咸鸭蛋蛋黄馅料。我先回忆了一下刚才阿姨做的步骤,再把一个咸鸭蛋蛋黄馅料放在面皮的中心,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将面皮慢慢地和馅料合拢着,接着把口子慢慢合起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揉圆,然后拿一张小圆纸,把小圆纸垫在青团的下面,最后将弄好的青团放在一个大木板上就好了。
青团蒸好后,几乎每人都分到了一个,全村人聚在一起,大人们分享着刚才做青团时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小孩们则跟没被选到的同伴得意洋洋的分享着刚才的趣事。
我手里捧着一块小圆纸垫着的青团,品尝着它香糯软润的口感,我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习俗,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流畅,取材真实,语言流畅。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