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旁的小山上,有一片竹林。
清晰记得去年,将要上初中的我,去了拜访这竹林。林中的竹,挺拔清翠,枝叶婆娑,虚心有节,风韵独具。一片片竹叶铺成一条条绸带,在空中悠然翻飞。树下的几棵幼竹,虽没深入云霄,但在荫下傲然竖立。瘦弱的身板,持着的是勇敢的心。
竹的高耸令我敬佩,不禁想到生活中父母口中的“学霸”,一个个都是985、211的人才,身边的人们都连声称赞。“是的,那多光彩啊!”
这时,山中传来钟鸣的声音,小径的尽头是一座寺庙。沿着山路蜿蜒而去,抬头便是寺庙的棕红色大门,一个僧人在擦拭石兽。早就听说山中有一成功的僧人,隐居于林中,想必就是他了。我鼓起勇气,走向前去向他讨教:“先生,您如此成功,有什么秘诀吗?”
他停下手中的活,沉默半晌,让我去到寺庙前面竹林去,听听竹林的回答。
我照做,只听得那竹叶沙沙,随着风起,愈来愈响。
他发话,“你要知道,没有一块笋不愿成为一棵竹,没有一个人不怀有年少之志。”说罢便丢下我进了门内。
我走在归家的小路上十分不解:意思是我要有远大志向?亦或是让我努力学习?于是我连忙去书店囤了几本书。往后每天,我看着一本本书,总想着去写,却怎么也提不起笔。于是就躺在床上,痴痴地望着天花板。
转眼快期末,我非倒没有走向成功,反却在退步;在此之际,我重归这山林中寻求真谛。
此时的山上,冬季的寒冷似乎受了缓合,那薄雾笼罩下的竹,竹节显露,竹梢挺拔。此刻的竹,并非是“粉节霜筠漫岁寒”,更多的是“笛管新篁拔青”。
我沿山中的小径寻觅,只望见一群农民在挖笋,他们不约而同奔赴竹下,持耜握耙,把终日消磨在笋地里。
土中、竹下,新笋四处埋伏,一片片笋皮捧着中心那块白段,那一个个尖儿,笔直向上,有着一股绝不屈服的韧劲。它仿佛自怀凌云之志,渴望长成那云霄中的猗猗绿竹。
我抬头,望着那蓝天下的一抹竹影,绿色的叶随风摇晃,枝头的梢如水般细腻,沁人心脾。
忽而又想到那句话:“没有一块笋会不原成为一棵竹,没有一个人会不怀有年少之志。”
回头看那些农民,他们挖笋,渴求的是笋的味道。他们把土铲开,总要挖得很深才能遇见竹笋的底根。笋在这场竞争中,仿佛是在顽强抵抗,而最终败下阵来。
竹笋真的想被端上饭桌吗?竹笋真的不想耸立霄云吗?
答案是否定的,刚刚破土而出的竹笋,本有望长成凌云翠竹,竟横遭摧残成了筵席上的佳肴;在人们眼中,看重的都是笋的香嫩味美。没有人会在意它的凌云之志。
脑海中渐渐映出僧人睿智的目光,随后又浮出李商隐的一首诗:“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吾等年少而胸怀大志。可现实:嫩笋被食,凌云之志天折在初出林之时:而我们也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的美质,却失了昂扬九霄的机会。
“若使循循墙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此刻天时地利人合,请君努力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