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有一只瓷碗,淡灰色,碗口以双线勾勒出雾蓝色的韵味,口边有一条小小的裂缝,时光便从这小小的口中缓缓流逝。大大小小的人间常态在这瓷碗中演绎,沉浮,一晃即是七十年的春花秋月,碗底用粗糙的笔调轻轻地刻下了爷爷的名字。
时间把这只碗洗得锃亮。
那个年代,是整个村子的人围坐在一块吃饭的。一上菜,筷子便飞似地舞起,高调又不失典雅,随着主人手臂下降,筷尖便在盘中挣扎,只为一根青菜的美味,往往青菜刚入嘴,一盆菜便见了底。饭自然也是从限量,半碗饱满香糯的米粒在一片呼哧呼哧中进行了最后的谢幕—也不时会有石头的参加。每个人的碗上都印有自已的姓名—仿佛是时代最顽固的印迹。
后来爷爷去参了军,他仍带着瓷碗,用碗吃饭是他骨子里的坚守与执着。
瓷碗仍安然无恙,在爸爸出生时,家家户户就自已开灶了。奶奶厨艺不佳,饭菜中总有头发丝儿,口味也并不多好吃。可是爷爷的瓷碗仍辛勤地工作着。他透过傍晚隆重深沉的晚霞,看到了炊烟袅袅的致富希望。
老家的屋后是大片的田,直到我出生时仍在,爷爷不光种田,他其实是个屠户,说白了就一个杀猪的。一只半人大的猪,在爷爷手起刀落下,惨叫两声便倒地抽搐,他手拿锋利的刀,一手提着猪,再用力一劈,把猪悬于梁上供来人先买,白天与猪打交道,晚上与草打交道,一锄一草,一猪一碗,撑起致富的光明大道。
现在的碗,五彩缤纷,模样多种,细看却总能透过彩色的釉,望见底下朴质,坚实的瓷。今天,我们的餐桌上有的是许多前人品不到的山珍海味,红烧肉,大螃蟹,小龙虾……早已变成家常便饭。
爷爷的老照片褪变成了记忆,扎根在他灵魂深处。他总是在餐桌上娓娓道出之前的生活。当然,也会指责我碗边的落饭。
爸爸曾经多次试图把饱经风霜的瓷碗丢弃。却被爷爷坚定的态度吓退。这碗就是那段岁月的印记,怎能轻易丢弃?现在它仍轻轻躺在碗柜边,享受晚霞的光辉。
那段时光是不能被隐埋的。今天的我们享受前人的恩惠,需要铭记。以此来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建设不断努力,以我们的贡献来造福后人。
我们出生在新时代,将会书写更动人的篇章。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内容丰富,情感细腻。作者全面细致地对自己的心爱之物做了介绍,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事物的外形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它的特性和功能。作者依照了合理的顺序对事物做了描写和介绍。文章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文字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