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状物 1017字
2022-12-15 12:35:42

年少时看爷爷喝茶,一团团卷曲的毫无美感的茶叶被从茶叶罐里捏一小搓放进杯子,开水一冲,沉浮跌宕,既而渐渐舒展,片刻清香四溢。几口下去,干了再续,续了再干,无论冲了几遍,茶水总是香的,伴着爷爷就在门口坐了一下午。我则是屋里屋外,东奔西顾,把大大小小的东西捏捏碰碰,冲来冲去的,自然跟静下来感受一杯茶由烫转凉,茶汤由绿变黄无关。毕竟那么苦的东西谁会爱喝。

后来为了学业依然东奔西顾,只是从屋里屋外挪到了这个学校那个宿舍。繁忙的学习里,连嫌弃茶水烫嘴的时间都不敢有,几袋速溶咖啡当然是提神醒脑、集中精力的更好选择。但茶不会有任何情绪,任何不满,依然由卷至舒、由绿变黄,数千年如一日。而我也直到现在,方能在午后有余暇把一杯茶喝足三泡,才能或许有那么一丝与爷爷一般的感同身受。

茶如人生,从青翠的鲜叶到风华内敛的条索,恍如一瞬,却已尽历一生,直至最后在入杯的刹那绽放出所有。陆羽的《茶经》里则把这一生作了细致的描写。从它的种类、产地、高矮胖瘦到采摘、杀青、烘干等制作工艺,再到泡茶所用的器具好坏、水的优劣等等。在他眼里,茶是一种文化,喝茶是一种享受。那么多的步骤、火候,最终凝结成手心里这么一捧干叶,实而不华,藏秀于内。煮茶,抑或泡茶,便是将这内里的秀,内敛的实,内蕴的美,由内而外的绽放、升华的过程。

其水,用山水上,置于壶中,生火慢煮,时间则不必太久,茶是新的,水自然也不可煮的太老。等壶中水一波波涌起白色的浪花,古人云,“皤皤然若积雪耳”,便足矣。取茶碗、茶盏或茶杯,置入茶叶,热汤一激,微等片刻,那道流传千年的味道便扑鼻而来。此时若是寻处南山高阁,摆上小几矮凳,与友细品其味,想必可以隐约看见高山流水的对话、阳春白雪的高雅、以及粗茶淡饭的闲适。这么多的味道都融进了眼前这碗茶汤里,闻之清香,初尝微苦,而后甘来,醇厚如淡酒,韵味似余弦,绵远不绝。此时自是应当闭眼静静感受这份美妙,陶醉其中,片刻后睁眼,留下的只有碧绿的汤底,泛着光泽,美不胜收。

茶被文人这么一咏一颂一讲究,身价自然就高起来。久而久之,喝茶便成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还衍生出了专门的“茶道”,用好多人为的规矩跟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于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烦琐的细节里品茶的人便有了资格自鸣得意地嘲笑起别人来,认为大众皆“牛饮”,不解茶中滋味。正如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

前人们除了创制出茶叶的味道外,还将喝茶的过程与交友会客、思考天地人的关系结合起来,发展出了茶文化,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茶道,一种与《茶经》同样严谨细致的品茶过程。无论是器具的大小选择,茶叶、茶水的采量多寡,还是公道杯、主客杯的分类先后,都有着详尽的要求顺序。凡此种种,体现的不仅是对天地的敬重,对主与客之间的尊重,对朋友的珍重,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礼的推崇。

茶是道;学习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