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桂花香

六年级 状物 1234字
2022-04-17 18:41:57

梦中,又见槐花开。嫩白的花朵儿随风摇摆,散发出甜甜的清香,沁人心脾。这是一种故乡的味道,我的童年里有挥之不去的槐花香。

槐树环抱着村庄,槐花弥漫着暗香。

我生长在河南南阳桐柏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子的房前屋后及周围山坡上都有槐树。每年谷雨之后,槐花开始盛开,一朵朵、一串串、一树树洁白的花穗儿沉甸甸的,像葡萄一样,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纯洁可爱。微风过处,落英缤纷,整个村庄弥漫着暗香,离很远都能闻到。

槐花盛开之际,正是粮食青黄不接之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槐花此时便成了每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家家户户都会拿着筐、袋子去门口摘槐花,我家也不例外。每天放学,一放下书包,我就领着弟弟妹妹,加入摘槐花的队伍。刚开始,低矮的枝丫我们伸手便可够到,一会儿就能摘满满一筐;后来,低处没有花可摘了,我们就需要用竹竿绑着镰刀拉树枝了。年幼的我个头小,够不着,就请大人帮忙,他们将树枝拉过来后,只等着我们小孩子摘下来往筐里放了,我们动作快时不小心被槐刺扎到手,用针挑出来后继续摘。要是谁饿了,随手摘一把槐花塞进嘴里,大快朵颐,甘之如饴,解饿又解馋。

摘回去的槐花,由奶奶负责给我们做着吃。记忆中,奶奶总是变戏法似的把槐花做成好多花样:或加一撮儿韭菜清炒;或掺点黄面和白面粉和一和,蒸成槐花馍;或煮一锅槐花粥;或把槐花放锅里焯焯水后,调成凉菜。但我们常吃的还是蒸槐花,奶奶把槐花洗净沥干,撒点盐和面粉拌匀后,放到笼屉上蒸蒸,出锅后,用蒜汁调拌调拌,每人盛上一碗。最后还会留一些晒成干槐花,用袋子装起来,留着以后慢慢吃。

我问奶奶庄上的槐树什么时候栽的,她不清楚,说以前她和我爷爷带着我父亲逃荒,落户到这儿时就有了。槐树也不挑环境,容易成活,繁衍到现在,满村庄都是。

少不更事的我听后似懂非懂,但我确乎明白了乡野的孩子要想跳出农门,就要像槐树一样坚强,上学是重要的出路。从那以后,我暗下决心,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初三时因交不起学费差点辍学,班主任建议我报考中等师范学校,早点毕业减轻家庭负担,几番矛盾挣扎后我还是选择了上高中。为了积攒学费,我假期跟着父亲一起摘艾叶、砍荆条、挖草药,艰难困苦,一路相随,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而且让我在咬牙坚持中一步步蜕变,实现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梦想!

时过境迁,家乡也早已不再是往昔的模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家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小山村披上了“新装”:“危房改造”中,村里拆掉了低矮的茅屋坯房,建成了一排排整齐的平房;“村村通”工程终结了黄泥埋腿的“土路时代”,村里铺上了宽阔的水泥路;“厕所革命”彻底改变了村庄的“脏、乱、差”形象,提升了乡村“颜值”;农业“三项补贴”让农民干劲十足,谷物满仓。精准扶贫以来,乡亲们在桐柏县“远抓茶近抓艾,香菇龙虾致富快”的扶贫思路帮扶下,因地制宜,开始种植艾草、在稻田养殖龙虾等,实现了增收,迈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然而村庄周围那见证着发展变化的槐树林依然存在,它们见证者村子从破败到整洁,从贫穷到富有,一路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我的成长。

“每忆饥肠苦荒岁,犹思果腹作珍粮。”我感激槐花,是它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时代与我们相伴;我更敬仰槐树,它们在贫瘠中寻找生机,在奉献中悄然绽放,饱经沧桑后依然默默地坚守,用自己的纯洁之花点缀着小村庄。我想这就是槐树的“初心”,这“初心”一直感染和支撑着我走向前方!

“窗外竹影斜,一树槐花香。”故乡的槐花,暗香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