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 状物 564字
2021-03-07 14:47:46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相比那让老北京人兴高采烈、忙忙碌碌的春节、使小儿垂涎三尺的腊八节、令诗人王建思乡怀人的中秋节,还是那端午节让我更偏爱,还是那粽子更让我大快朵颐。

在我的家乡,粽子可是与众不同的。它不是三角形,也不是正方形,而是长方形。它的名字也独一无二,名曰“糊葆”。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小孩子,创家立业大孩子,还是双鬓斑白,嘴边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粽子,谁不是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

家乡的粽子口味繁多,而且制作方法也有所不同。把小米、红豆、大枣、花生、黄豆通通泡进水里,使它们泡到肿胀。再采来我们当地特有的多为长菱形,颜色褐黄的棕叶和青翠的竹叶,将小米、红豆、大枣、花生等和竹叶用粽叶包好,再丢进锅里沸水煮。煮出的粽子自带竹香,清香远溢。撒上红糖,涂抹均匀,用勺子铲上一匙,未融化糖的甜味,五种杂粮的嚼脆感和竹叶的香气一起划过舌苔,流进肺腑,使人欲有飘飘而飞之感。家乡的粽子,不仅有甜的,还有咸的、辣的。“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莫不过是家乡粽子的最好诠释了。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为民着想的屈原,包粽子是给屈原的祭食,以此来纪念屈原的在天之灵。

端午是我们家乡的习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忘记,更不能忘记英雄的屈原。“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传颂为屈原”,让我们一起把这个风俗传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