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难挨的阴雨天,一连十几天才转晴。久违的太阳出现在头顶,照在民国文人沈启无身上,才子瞬间心情愉悦,赶紧摊纸写信告诉朋友:“今朝晴朗可喜”。
古往今来,一个“晴”字,不知带给人们多少欣喜。
东晋永和至升平年间,江南山阴下了一场雪,雪不大,但下的很突然,很急。雪停后,天即刻放晴了。书法家王羲之看着院子里的碎琼乱玉,来了兴致,他想给好朋友分享此刻的喜悦,于是写了一则书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那时,王羲之已经辞官回家,纵情山水之间,无论谁劝都不出来再做官。本是随手写来,结果却成了“三希帖”之首的《快雪时晴帖》。远离官场,回归自然,果真是“今朝晴朗可喜”。
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苏轼和一群伙伴在沙湖游玩。天空突然下起了雨,一行人都没带伞,狼狈不堪,苏轼却玩起了“雨中漫步”。不一会儿,雨过天晴,苏轼兴致大好,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此时的他身处逆境,但泰然自若,果真是“今朝晴朗可喜”。
南宋淳熙年间一个冬天,主战派诗人杨万里去拜访参知政府范成大。天气寒冷,还下着大雪,一群人在一起烧炭烤火,竟然中了煤气,尤其是杨万里,差点丢了性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遂中火毒,得疾垂死”。学过天晴后,他连忙写了次首诗以作纪念:“今日晴明殊可喜,病夫意绪自无聊”。死里逃生,福兮祸兮,果真是“今朝晴朗可喜”。
清晨,我漫不经心的走在路上,抬头,忽见太阳正慢慢升起,似乎要逃脱地平线的束缚,摆脱阴云的阻挡。起初是一缕,后来是一片,继而是万道光芒,从阴云之间透出来,洒向每一个角落。太阳得意地挂在空中,仿佛在说:“看,走出阴霾,就是晴天。你也可以的。”我想起自己生命中遭遇的低谷,家中突遇变故,成绩一落千丈。好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家庭状况终于好转,我的学习成绩也慢慢重回正轨。旭日东升,心情大好,果真是“今朝晴朗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