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
木心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时过境迁,现代社会很快,但人们任追求绿色生活。绿色,是自然演变之根源;万类勃发之底色。那么,我们所处的绿色生活真的绿色么?有绿色有机食物滋养人们的胃,却安抚不了躁动的心;有绿色宜居住所容纳人们的肉体,却存放不下内卷的灵魂;有绿色环保材料装点人们的生活,却无法点染贫惰的精神世界。
对此,有识之士指出:高质量的文明城市和文明生活更应该追求精神的绿色。我也认为: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我们,应该在心中留有一片青山绿水。
心中留一片青山绿水,给“躁起来”的心灵沏一杯香茗,重整行囊,再稳步向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自媒体兴起,短视频流行,人们的心灵也随之躁动。宴席上,集会中,那一根根手指贪婪的滑动,我分明看到一个个浸泡在多巴胺中早已麻木不仁的灵魂,作癫狂状。憎之,怜之,惋惜之。
同学们,身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当做出表率,拒绝多巴胺,享受内咖肽。在闲暇时选择阅读,让文字涤荡我们的心灵,沏一杯香茗,与书中圣哲共饮之。心中留一片青山绿水,给“卷起来”的灵魂带几许慰藉,摆正心态,再放手去搏。在这个普遍内卷的社会,人们重名誉,近功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却值得你追我赶。依我所见,倒不如审时识度,另辟溪径,冷静思考去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发挥最大的价值。
且看“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北大毕业,携“优握的内卷实力”却坚守大漠,甘于奉献。正是因为有诸如樊先生的敦煌研究者们长年的陪伴,保护,才有了敦煌今日以“数字化”的形式华丽重生。
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在追求绿色生活的同时亦不可与其脱节。追求绿色的精神生活并非“佛系”、“躺平”。我们不必学林道“梅妻鹤子”,不必学苏子“一衰烟雨”,不必学仓央嘉措“白鹿踏雪”,甚至不必学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闯荡时带着诗意,拼搏时克服矣气,让精神的绿色与现实交互,这便是绿色生生。
红尘陌陌,音之魅,色之眩,犬马之逸往往浊人之心。但请相信,只要心中青山不倒,绿水长流,便可褪世之渍垢,回归人之本质。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同学们。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有条理性,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