兮/文✔
说到匠心,总让我们觉得遥远、神秘,而《我在故宫修文物》则告诉我们匠心其实很普通,它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拥有匠心的人也只是普通人。
我们常称赞别国的工匠精神,却常忽略我们本国的。而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文物修复师就是拥有匠心的完全中国式的工匠。他们每一次下笔、落刀、刷漆......都是谨慎、庄重的。他们有些是毕业于各美院的高材生,但他们不能有创作的心,必须“守旧”,保证完美地重现文物原本的风韵,这必须得是一颗沉静而耐得住寂寞枯燥的匠心。
就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开场旁白:“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他们身怀绝技,却甘愿一生都在一间小红房子里,对着陈旧的古物。女修复师必须舍弃自己爱美的天性,不能喷香水、不能化妆,因为害怕其中的化学成分破坏文物。他们对文物已经付出了爱,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在看着展览柜中静止的钟表时,说“看着有些心疼”,因为为了避免磨损钟表,它们只能静态地待在展览柜中,无法向人们展现动态惊艳的样子。
如果不是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修复师傅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并不会因为外界的关注而改变自己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工作很枯燥,他们也会乐在其中。陶瓷组的纪东歌会在周一闭馆时在故宫的太和殿广场上骑单车,想象自己和末代皇帝溥仪做着一样的事;青铜组的王有亮坐在炕上观赏修复完的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海南黄花梨柜子,想象曾经乾隆的生母也许就这样坐着欣赏她的柜子;他们会在故宫里打杏子,会在故宫里喂食“御猫”......他们这一生也许就这么一直修复下去,传承技术、传承文化、传承匠心。而这种耐得住性子的匠心正是当下社会年轻人所缺失的。
在如今的年轻人眼中,什么才是值?是每月拿到手的高薪工资,还是每日流于花花世界的喧嚣?现代人,有些浮躁。好些人急于求成,乐于剑走偏锋,走捷径,总是耐不下性子坚持一件事。好些人为了更高的薪资,一次又一次跳槽,为了图省事方便,各种粗制滥造的产品出现。能始终如一的人太少了,就像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的一句台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而现在各种事物的“保质期”越变越短,人们更换自己喜好、目标、梦想的速度快得和换衣服一样。人们少了一种执着,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而这种执着,正是拥有匠心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要拥有匠心,必须明确目标,并坚持到你已经有另一种坚持去做的习惯,必须全身心投入、专注,追逐的路上总是自己一个人的,外面世界的喧嚣总是在诱惑你,你必须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做好每一个细节,其实这就是匠心。
故宫中的修复师每日朝八打开七道大门,开始如一的修复工作,晚五重锁重门,朱红的宫墙内又多了些被修复的文物,走出了一些愿为这里奉献一生的人。
小工匠,大匠心。
择一事,终一生。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文笔流畅,立意独到。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