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天清,水清,风清;日明,月明,花明。——题记
春天的脚步放慢至此,将当初的“昏暗”抛留在身后,天地间豁然开朗,万木欣欣向荣。这便是自然的节令,亦是人间节日。
对现代人而言,清明的代言人无疑是晚唐诗人杜牧。
他曾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春细雨纷纷的哀愁,生死茫茫的伤痛,或许真的只有在杏花与酒的沉醉里,才能获得些许纾解吧。
万物初发清净明,可知此芽成何草。
天空,从来没有如此清朗明澈;山水,从来没有如此清幽明媚;大地,从来没有如此清风明月;内心,也从来没有如此清洁而光明。你想,倘不是这等清明的人间,我们何以去迎候那么多来自净土的灵魂?此时此刻,荆棘上的那朵白花,一尘不染;轻风中的那缕思愁,从未停滞;草丛里的那丛黄花,亮若星辰;枝头上的红樱,美得如此令人心醉,又寂寞得令人心疼。极目望去,可问哪一朵花儿不在吐露漫山遍野的思念?
在唐代以前,最大的祭扫之日并非清明,而是寒食。尔后一千多年,寒食、清明并提,皆为祭扫之日,正如白居易所咏:“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宋元过后,清明才逐渐地取代了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唐代寒食之时,是禁烟禁火的。至清明之日,皇帝会将宫中所钻的榆柳之火赐于近臣。古人曾说,清明有“三候”,一曰“桐始华”,二曰“田鼠化为鴽”,三曰“虹始见”。七十二候中,真正以花为候者,唯桃花、桐花与菊花。其中,惊蛰始于桃花灼灼,而清明始于桐花万里。
当你看见彩虹跨越山谷,请相信:细雨中会传来三月的鹧鸪声声。
正值清明杏花浓,一场谷雨满城花。——后记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取材真实,文笔流畅,情感饱满。作者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