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中国举办的慈善晚宴,中国富豪因害怕被劝捐而少有人赴宴,而贵州毕节的阿里木,在8年间累计捐出10多万元。有钱的富豪害怕捐款,而平凡人却乐于奉献,这强烈的反差不禁让我们感受到:在慈善面前,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不在于他拥有的财富多少,而在于他能给这个社会奉献多少爱心。只有在平时注重积累点滴的爱心,才能收获世间的真情。
当今社会,希望工程、慈善基金等募捐活动越来越多,社会各界成功人士纷纷参加捐款活动,是为了赢得公众的好评,还是发自内心的诚意之举?我认为,其实捐赠的真谛是自觉自愿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捐赠是一项热心助人的爱心活动。丛飞是一个歌手,他将每一次演出的演出费全部寄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资助他们上学。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丛飞爸爸”。然而他却因为过度劳累,患癌症不幸逝世。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这是一位歌者的大爱,这是一位父亲的大爱,这更是一位普通人的大爱!
捐赠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居里夫人将自己研究发现的三克镭无偿捐献给社会。她不求回报,一心只想着为科学实验奋斗终生。捐赠不求回报,捐赠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好评,获得鲜花和掌声,而是为了帮助他人。在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唐山的13位农民兄弟自发来到震区,支援灾区,为灾区人民提供无偿帮助。“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报答社会,他们的奉献是无偿的,是不求回报的。
捐赠应该是自觉自愿进行的一项活动,劝捐、强捐都不对,甚至在网上还出现了捐款排行榜,给很多人带来了压力。这些现象再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捐款的目的何在?捐款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做法,有钱多捐,没钱少捐。捐得少了,不应受到指责和批评;捐得多了,同样也没有必要大肆表扬——奉献不分大小,爱心没有轻重。愿意奉献的人都是善良之人,都是热心之人,都是可敬可爱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们的胸膛里都跳动着一颗拳拳之心。
捐赠的真谛是自愿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去帮助弱者,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们也会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捐出的是爱心,收到的是笑脸,留下的是人性的光辉与美德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