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唐古拉山脉,黄河九曲十八弯,一泻千里浇灌出华夏沃土,孕育了仰韶文明。
黄河一次又一次泄出波涛汹涌的河水,一次次向人类张开血盆大口,每到秋收时节,水便会泛滥,导致颗粒无收,满目疮痍,饥民遍野,想必是黄河在炫耀它的力量,然而水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也赋予人类以灵性。大禹治水,改变了旧时“堵”的方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利用水从高向低流的自然规律,根据地形疏通淤塞的川流,引洪水入河道洼地和湖泊,不仅平息了水患,更让水造福了人类。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明智的渭河水啊,早早就弹起了秦亡前的前奏,一统天下的千古伟业终究因暴政而湮没在渭河东去的流水中。
“尽道隋亡为此河”中的京杭大运河敲出了隋朝的“末音”,“水殿龙舟事”结束了这短命的王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的亡国之恨。
可见,是可歌可泣的历史,赋予了水无尽的雄浑,是奔腾不息的水流演绎了一曲曲英雄颂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奔腾不息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既让人看到大江的胸涌澎湃,又让人看到了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杨慎笔下的悲壮,这份悲壮让我们置身于当年那浓烟滚滚,旌旗纷飞,杀声震天的壮阔场面中。
水继续向前流淌着,流过了四海升平的盛世,也流过了满目疮痍的屈辱。
“这是一个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是闻一多及四万万中国人的愤怒,亦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盼望。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愤怒的河流”是我们抗争的号角,是所有人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却也污染了河水原本秀丽的面容。
在新世纪的中国河流又重新流淌出清流,人们摒弃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理念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原则,中国的水在历经了一番磨难后,又恢复了它本来的样子。
水,流过历史,是文明的重要缔造者,更见证着文明的变迁与更迭,我们从水中汲取灵性,又激发斗志,创造美好,那么这水又将怎样穿过今天,奔向未来?我们的子孙又将迎来一个怎样的世界?
教师点评: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取材丰富,文笔优美,见地独到,情感细腻。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正文列出从多个角度切入的分论点,结尾加以总结,划分了文章严密、清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