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

六年级 议论文 1279字
2020-05-02 14:25:11

生与死是大家常常会讨论的话题。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所以便不得不谈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太史公司马迁是一位聪明的长者,更是一位懂得珍惜生命的长者,在他因“李陵之祸”而备受屈辱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很伟大的决定,在当时名声高于一切的封建社会是很难做出抉择的——生,再也无颜面对大众;死,又愧对于逝去的祖先。他从刘备和吕不韦身上看透了生命的价值,便选择了留下来,又耗尽毕生精力创作了一部巨作——《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一生是光辉的,不在于他活了多久,而在于他给世界留下了智慧,直至至今,也令大家铭记于心。著名的现代诗人臧客家写的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呢?这在后几页可以找到答案,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永生吧!商纣喝与慈禧太后都有着相同的地方:他们只顾着自己享受,建造宫殿,把广大群众们搅得民不聊生。最后却被姬昌取代,被一个西方列强主义统治,还遭到了后人的唾弃,不仅身败名裂,而且一无所获。

还有些人,他们虽然英年早逝,但却被后人一代一代地歌颂。西楚霸王项羽在一次鸿门宴中,本来有绝佳的时间刺杀刘邦,但他优柔寡断,又反复延误,最终纵虎归山放走了刘邦,为以后埋下了无穷的祸患,还有一次,因为项羽的仁义之说,再次放走了处于劣境的对手,并封刘邦为汉王,引兵东归彭城,从而延误战机,刘邦的队伍也因此壮大了起来,之后四面楚歌将一代霸王逼得洒泪于自己心爱的虞姬诀别,最终落了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这才有了之后“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感概,也难怪李清照要题诗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当时项羽登上前来救援的船只,再去别处打拼,他日东山再起,还会是如此的结局吗?“屈原投江”这一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它说的是屈原因国家走向灭亡而跳江自尽的故事。他们虽然比别人活的少,但他们的精神却一直活在大家心中,不,与其说他们的精神不死,还不如说他们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慢慢的播向每个人的心中。他们的抉择虽然让自己少了留在世界的时间,但也同样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并被大家一代一代地歌颂,一点一点地弘扬,请大家记住:“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古往今来,那些千载名杨、垂馨千祀的大人物们,大多都是穷困潦倒的,绝非大富大贵之人;而那些贪得无厌的权贵们,要么就是臭名昭著,名声狼藉,永世都抬不起头,要么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只剩下那么几颗星在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了。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你做过的事,正所谓“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生碌碌无为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长久,活得精彩,活出人生的价值,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文天祥也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活着总该做些什么,给世界留下一片美丽,曹植留下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志向,毛泽东留下了“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要打的好”的决心,李纲留下了“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忠心,岳飞留下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志向……

“人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不过是一刹那的事。”人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也不能因此悲伤,还需量力地为国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歌德所言:“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是人,就要活出生命的质量,活出生活的价值,只有这样,你的一生才是丰富而又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