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李清照在与丈夫赵明诚的“比”中展现的博闻多识成为千古佳话;“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与雪的“比”中展现的高尚情怀引人深省;“吾孰与徐公美?”邹忌在与徐公的“比”中得到的智慧为人津津乐道……生活中无处不有“比”,私以为,只有在“比”中求“足”求“善”求“美”,才能得到“比”中真意。
“比”字拆开就是两把匕首,两把匕首交锷,结局必然两伤,只有并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用处,这就是“比”中真意。
余读古籍时,窃以为“比”之学问,古人颇有见解。孔子老人家俨然极善于“比”。《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与他人的比,“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与自己的比。有成语讲不耻下问,孔子则是不耻下“比”,上至耄耋老者,下至稚子幼童,孔老夫子无物不可比,在比中找不足,以求“止于至善”,这难道不是“比”的学问吗?反观今日,人们把“比”当作证明自己优越感,打击他人的工具,以己之长度彼之短,这与相互攻击的两把匕首又有何异呢?
由此观之,比“不足”比“不善”比“不美”,才能求“足”求“善”求“美”,这就是“比”的学问。
“比”的真意还体现在如今的各类比赛。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各国顶尖运动员济济一堂,拼搏奋进,不抛弃不放弃。有初生黑马名声大噪,有四朝元老圆梦今朝。人们为胜者欢呼,为败者叹惋,胜者扬眉吐气,败者再接再厉,对手间相互尊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展现出高尚的职业素养。这种“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正是对“比”的情怀的完美诠释吗?
“比”的两把匕首,协力还是自伤,智慧不言而喻。在文学中,对比是最有力的论证手法;在科学上,对比是促进发展的动力。这种比“不足”的对比是智慧,也是“比”的真义,但如果让“比”带上迂腐的气味而旁落了比的率性和情操,便不是智的“比”了。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想肩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我们就要掌握“比”的真义,在“比”中比“不足”比“不善”比“不美”;在“比”后求“足”求“善”求“美”,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教师点评:为了能更加清晰、透彻、直观、形象地阐述“比”中的“真意”,作者对文章的论述做了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用心安排。作者首先在开篇安排了一连串与“比”有关的引用和典故,在排比句式的配合下,“强势”且“率先”指出了“比”在生活中的地位,而后自然呼应主题、引出下文。之后,作者于正文展开了对“‘比’中有何真意”的论述:一开始,对“比”字做说文解字,用“比”的象形之意浅析其“真意”,让大家初步形成认识,而后将“比”置于古语名篇之中展开解读,借“古人”的见解来加深对真意的剖析,加深论述的深度,接着在此基础上联系当下的热点与生活实际,用更具时效性和普及性的事例做说明讲解,进一步提升大家的认知和理解。至此,文章的论述便在由浅至深、由形至意、由理论至实际的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中有序展开,在顺应着人们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的行文思路下严密铺陈。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并借阐明“真意”来点明文章的立意,在大家已经形成认识的基础上发出呼吁和号召,从而达成立论与议论的真正目的。我们从文中借鉴的,不仅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如何规划内容、安排论述的层次与节奏,如何立论、立意,如何用得当的事例增强论述的效果,还是怎样在注重顺序条理、尊重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剖析解读、展开探讨,怎样让议论文真正实现传达看法、提出主张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讲,文章之于我们,可谓是意义匪浅、价值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