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游山水

六年级 议论文 983字
2021-08-24 00:49:05

中国地大物博,山河锦绣,景色奇绝。早在古时,便有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山水,并用文辞为其增添了灵动的“注解”。

今时今日,旅途中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网红景点打卡”、“自拍凹造型,再发朋友圈”等种种行为却成为了潮流,文人墨客的雅兴不再。如此,真的称得上是“欣赏”吗?还是蜻蜓点水式的到此一游?欣赏,指的是领略观赏。欣赏山水,能够让人放松心情,净化心灵,乃至增长见识,熏陶文化。

游山水,当“细心”,从山水之中辨出不同的“自然之趣”。李白观庐山瀑布,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奇壮丽;白居易望钱塘湖,看到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明媚风光;杜甫望泰山,看到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大巍峨。唯有细心观察,沉浸其中,才能真正看懂山水,感受不同山水的特色。如若行色匆匆,只为“打卡”,必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又怎能看懂山水的趣味呢?

游山水,当“静心”,从山水之中“领悟真谛”。不会欣赏的人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而学会欣赏的人却能从山水之美联想至人生百态乃至大千宇宙,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苏轼眼中的庐山,不再是山,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元稹眼中的山水,不再为山水,而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钟情。文人墨客,在欣赏山水时,往往还能从山水之中体悟出诸多人生之真谛。我们同样应当多学、多思,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方能在游历时打通时空的隔阂,走向亘古的文化,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

游山水,当“涤心”,以山水观照“我之心情”。谢灵运作为山水诗鼻祖,曾在被贬永嘉太守期间写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他纵观山水,挥笔成章,以自然之景尽情书写自己之心境: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归隐的志趣;面对清流激湍、茂林修竹,王羲之写下“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既从山水之外一观人生的悲欢,又融入其中表现出对人生的旷达。多少被贬之士官场失意,却寄情山水,缓解苦闷,超脱性灵。游山水,是古代不少诗人观照和洗涤自己心灵的途径,他们从辽阔的山水中获得了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样,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游山水同样不应只停留于感官上的愉悦,而是成为我们提升美感和境界的途径。

山川江河,既有雄浑和深远,又有沉稳和灵动。用“心”去眺望那一山一水,眺望深藏于山水中独特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