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煎药

六年级 议论文 1029字
2021-08-22 09:49:21

汉朝刘向曾说:“书犹药也,普读之可以医愚。”读者阅读,恰如药师煎药,唯有熟知各药材之功效,正确掌握煎药之要领,最后用恰当的火候耐心加以熬制,才可以做到“医愚”。

阅读如煎药,药师先要学会“正确选材”“对症下药”,而一个合格的读者,同样要学会辨别什么是“好书”,做出正确的抉择,以免自己被海量和碎片化的文字吞噬淹没。古有神农尝遍百草,后有李时珍四处研习草药,分辨各个药材的好坏功用。而何为好书?自是那些历经岁月淘洗依然发光发热的“经典之作”。幸运的是,文学界一直不乏如神农氏和李时珍一般的先贤,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饥似渴地读文学经典。选择经典来读,能够让我们超越时代的偏见,形成独立的思考。当然,所谓的“好书”,除了文学经典之外,也可以是一篇优秀的报道,一部意义深远的史书,乃至身边人写下的一篇优美的随笔,只要“有益”,皆可选为好“药材”。

阅读如煎药,药师还要能够正确加工手里的“药材”,而一个合格的读者,在读完一本书后,自然也要对这本书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如何做到这一点?孟子曾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读一本书或文章之前,先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文字,甚至对作者抒发之感有更深的共鸣。只有正确了解了“药材”的来源和用途,才能物尽其用,把这几味药煎好。

阅读如煎药,药师对待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小心翼翼的,一个合格的读者对待阅读亦当如此。此时,便迎来了最重要的环节——煎煮汤药。煮药先是用大火熬,再是小火慢煮,最后是冷却,静心等待药材的融合与沉淀。阅读也有着不同的“火候”,“大火熬”是大致把握文章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发展。“小火慢煮”则是咬文嚼字,细细品读,欣赏文辞之美。到了最后,书籍给予我们的精神养料,如同从砂罐内扑面而出的药香,无形地滋养着我们的灵魂,积淀成为我们优秀的品格。高尔基曾在《高尔基论青年》中说过:“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此时,文字的力量已化为时代的力量和人生的哲理,如同那汤药咽入腹中,深入我们的肌体和心灵。

每一位合格的读者都是一位优秀的药师。优秀的药师尽心竭力地对待每一道工序,从选材到熬制,毫不怠慢。而合格的读者,细心挑选读物,又广博而深厚地进行阅览,最后将其沉淀为自己的谈吐学养和志趣品位。阅读如煎药,我们应以细心和耐心,静候那一剂充满着书墨香气的疗愈心灵之药熬成。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极为出色的议论文,出色之处在于文章在做到主题明确、立意独到、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之余,还很好地做到了“说理浅显易懂”和“论述掷地有声”。首先,作者在文中以分享自己对阅读的认识为主展开论述,为了将自己的认识传达得更加清晰透彻,作者选取了“打比方”的方式进行阐述,并且借助联想、经由比对,寻找到了一个与阅读相差甚远却有诸多相似之处的活动——煎药,为“阅读”这一本体挑选了一个有趣独特又十分形象的喻体。而后,作者又做了严谨地分析和对比,将本体与喻体的相同之处做了展现的同时,还借鉴了关于喻体的一些为人熟知、言简意深的理念为本体提供参考,以此展开自己的解读和说明。经过这一系列的“处理加工”,文章的说理通俗易懂,趣味十足,很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其次,作者引经据典,广泛取证,又结合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有力地支撑了文中谈及的观点,并且以分论点的模式安排论述,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形成“分中有递进”的效果,既顺应了大家的认识过程,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印象,文章的说理有力且力道深厚。议论文的创作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但“说理浅显易懂”和“论述掷地有声”,则会让我们的见解与观点更加清晰透彻地传达给读者,真正达到论述的效果。既阐明了对待阅读应秉持的态度,又示例了如何达成论述的价值与目的,这样的文章怎能不让人啧啧称赞、钟爱有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