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又至,街道旁挂起了灯笼,火车票占据了无数打工人的心头,电商商城里铺天盖地的“年货节”吸引着眼球。春节,作为中国人一年中的最重要的节日,地位不失。
然而还是有人感慨,昔日不复,年味儿淡了。笔者以为不然。何以为年?年不应只是传统习俗的传承,还应在科技的助推下与时代偕行,以新瓶灌旧酒。除掉所谓形式,年味儿其实从未改变。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都曾唱着这歌谣长大。扫房子、冻豆腐、宰公鸡、蒸馒头,字里行间满溢着我们对过年的渴望。最初它记录人们的生活,如今人们的生活已不被其所约束。当下能做到这些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它之所以能埋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多是因为表达了我们最真挚的情感。那份感觉不变,我们的年味儿便依旧。
从客观条件来说,在这样一个快时代,人们的耐心逐日被消磨。相比于快捷方便的饭店年夜饭,或是出境旅游,传统的过年方式似乎更麻烦与无趣。诸如此类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年味儿讲究的应是习俗饱含的情感,而非习俗本身。只要我们心中那份过年的仪式感不丢,那么年味儿便不会淡掉。
换而言之,习俗可能会因时代的要求作出适当改变,仪式感才是年之所以为年的核心要点。压岁钱从线下转至线上,长辈发送时对幼辈的祝福和幼辈的欣喜未曾改变,年味也如初。为了环境不再燃放烟花爆竹,电子鞭炮的噼里啪啦仍能驱走往昔厄运,给人们带来除旧迎新之感,年味仍十足。在仪式感面前,技术其实只是助推者,而不是替代者。仪式感里包含的美好祝福和感人温度,早已成为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印记,即便走过千山万水,也还能为之动容。
其实仔细想想便知,春节之所以历经千年仍源远流长,反倒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特有的意义。若是一成不变,又怎能一直被时代所接受?而那些仪式感,勾起了我们文化认同,串起了往昔来日,孕育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年。
何以为年?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每个时代也有着不一样的回音。有人放慢脚步,有人加紧步伐。有人回到家乡,有人奔赴远方。然而无论我们怎么走,都走不离心中那份独属于过年的欢喜劲儿,那份对团聚的渴望,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谓年味儿,从不是一支独放,而是百花齐开,共筑同一个春天。
时代天翻地覆,歌谣仍在被传唱,因为春节历久弥新,年味儿始终如一。背负着时代的行囊,带着春节一起上路,以新瓶灌旧酒,那么可望或不可望的未来,相信都仍有年味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