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赤曾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诚如斯言,人因为会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互相帮助,所以人类在不断进化,社会在不断进步。语言丰富我们的生活,传承人类的文化,演绎多样的生命。
有声的语言,或切中利弊、慷慨陈词,或欲擒故纵、进退有节,无不表现着人类的智慧与文化延续,演绎着传奇的生命。巴尔扎克说过:“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帽一样。”永远不要轻视语言的魅力,比起野蛮的搏斗、凶狠的威胁,那种拂过耳畔的叮咛更加振聋发聩。当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受郑国国君请求,深入秦营;面对野心勃勃的秦穆公,烛之武切中利弊,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最终打动秦穆公,使郑国化险为夷。可见,语言是人类排危解难的极有效的药方。
语言在历史的更迭中有其不可替代性。周恩来总理运用语言的力量,“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用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展现了中国人的自信;赵国老臣触龙敢于直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说服赵太后送出心爱的儿子长安君,扭转赵太后用“老妇必唾其面”堵死言路的僵持局面;才子曹植七步成诗,吟出“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使得执意刁难的兄长曹丕动容、心软;齐国相国邹忌讽谏国君,“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使国君幡然醒悟,广开言路……语言沟通的力量何其大哉!
无声的语言,或小巧玲珑、精致优雅,或恢宏大气、令人叹服,无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巨大的价值,引领时代的进步。斯大林说过:“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使数千年之后的世人仍能了解古代文明的成就;刻在竹简之上的典籍文书,使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流传千古。这些不同的语言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人类在各领域中进步。
海涅曾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生活中处处是语言,在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交叠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文化、文明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