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这位曾叱咤风云却最终以悲剧结局的历史人物,自古以来,众多名人对他褒贬不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认为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建立了“近古以来未尝有”的功勋。因此,他走出了传统偏见,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定格成了一代“英雄”。
项羽的悲剧固然令人叹惋,但他好歹被人称为“英雄”,然而在“四面楚歌”消逝的两千多年后,尽管“项羽式”的悲剧与遗憾不停地上演但“司马迁”却没有随着“项羽”的“繁衍”而“繁殖”。
“不以成败论英雄”,究竟是现代人的真实心声,还是“伪司马迁们”的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如果真不以成败论英雄,高考那座“独木桥”又如何解释?那座凌驾于“楚河”“汉界”的巴掌宽的桥却承受着千军万马的拥挤。谁摔得粉身碎骨了,谁终于苦尽甘来了,七分实力三分运气,但谁是“刘邦”、谁是“项羽”却已是一锤定音了,没有哪个“神”会横空出世、扭转乾坤的!那些落桥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碌碌无为、不思进取者,但除去那些“糟粕”之外,未必无“精华”。十年寒窗苦读,成败在此一举。高考多少给人以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之感,甚是残酷!勉强过桥者,连呼“侥幸”,恨不得找炷香来拜天拜地。可那些优秀的落马者呢?从小到大身上早已“沉甸甸”了—一希望、赞赏、荣誉早已伴随其左右,成功似乎是理所当然,就像项羽刚开创其“霸业”时,的确气势骇人,可桥究竟是狭窄的,正如同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哪怕是一个天之骄子,哪怕他的的确确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失败的阴影却是无人能抗拒的。在现代人的眼中,衡量学生英雄所准无外乎是“名牌大学”四字。上,刘邦也,不管你过去如何,是 槽粕,还是精华,一概“不谈”;下者,项羽也,不管你曾经是如何“气壮山河”“光彩夺目”。可是,你考上名牌大学了吗?没有吧!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将来哪有好工作呢?没有好工作怎么赚大钱呢?赚不到钱还谈何“英雄”呢?回家去吧!
哦,绕了半天,原来现代人眼中真正的“英雄”乃是“金钱”二字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却逼得无数考生“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只能学项羽“自刎乌江”了。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知项羽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